“侨发祥”老宅刻下一个时代的符号

玉林晚报 2021-11-01 06:43 大字

梁爱芬老人与老宅

墙上悬挂的从老宅走出海外的几代人的照片。

梁爱芬老人给记者讲述老宅的故事。

老宅里藏着的一张旧护照。

建筑是活着的历史。

在容县杨梅镇杨梅村的骑楼街上,有一座名为“侨发祥”的木质结构老宅,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曾为当地的一个侨批馆,记录着容县侨乡在特定时期那段沧桑历史。近日,记者走进这座老宅,感受它的魅力及历史的沧桑变化。

侨乡历史文化的见证

侨发祥老宅位于杨梅村旧圩的骑楼街上,整座老宅除了柱子为青砖结构外,其余的全由木头构成,保存得非常完好。站在门口处,看着带着异国情调的装饰,吹着深秋里略带寒意的凉风,神思会不自觉飘向那遥远的海外去。

侨发祥老宅内的一窗一柱,呈现着南洋特色。在一楼的大厅中间,有一个类似于屏风门的间墙,全木结构,中间最上边的位置用繁体字写着醒目的“侨发祥”三个绿色的大字。下方是木格窗,可以看到里面的房子。在窗户的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可以左右进出。

从大厅中间的左门走进去,别有一番天地。中间是一个天井,不大,仅三四个平方米。站在天井,可以看到房子二楼和三楼的木窗户。往里走,会发现这里还有地下室,由木楼梯直通下面。再往里走,后面还有房子。房子边有一个小门。站在小门处,可以一眼望到不远处的梅江。

通往二楼的木楼梯口就在门口处,走上楼梯,可以踩踏出“叮咚”的脆响,感觉稳当踏实,扶手也是纯木结构。二楼的中间有一个阁楼,约有七八平方米。现年86岁的老宅主人梁爱芬说,阁楼原来也是住人的。虽然空间不宽,但由于是木结构的,即使是在夏天,也不会显得特别闷热。

曾是当地的一个侨批馆

侨发祥老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这里的一个侨批馆。杨梅村常务副主任卢祥琪介绍。

何谓侨批馆?侨批就是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侨批馆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当时人们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卢祥琪说,这种经营侨批业的机构,在广西也称为“侨汇庄”。

知名侨界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一省对容县侨乡历史颇有研究,他说,容县是广西著名侨乡,容县在19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出国定居创业,繁衍生息。鸦片战争以后,容县人大量移民海外。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时,一些容县人参加了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一些起义军及其家属出走越南,后来一部分人去了印尼。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官僚地主掠夺土地等因素,容县的不少民众为逃避征兵或为生活困苦所迫,逃往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做工谋生。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其他籍贯的华侨一样,先期出国的容县人似乎都没有国外定居的观念,其主要目的是能多挣些钱以便寄回家乡,或赡养父母,或迎娶妻室,或抚育儿女,或承田置地,从而改变昔日的贫困生活,然后回国定居。由于大部分容县籍华侨都怀有此类愿望,所以总是把所挣到的钱想方设法及时寄回家乡。正因为如此,经营侨汇的个人或机构便应运而生。

郑一省教授告诉记者,容县的第一个侨批馆于1916年出现,容县侨批馆兴盛时期业务范围延伸至广州、梧州、北流和玉林等地。早期经营侨批的是一些被称为“水客”的人。水客作为一种行商,熟悉海外与侨乡两边的情况,有信誉,加上带钱物比邮寄更便宜也更快捷,所以很受欢迎。杨梅镇是当地的重点侨乡,目前全镇总人口5.8万人,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4.5万人,有容县“侨中侨”之称。在杨梅镇,早期从事侨汇生意的水客有20多位。

从这一点看,侨发祥老宅算是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它记录着容县在特定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丰富的侨乡文化。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异域侨踪和他乡风土人情。

承载着几代人的酸甜苦辣

在老宅中,悬挂着不少梁爱芬老人家族族人的老照片。梁爱芬说,早在清朝时期,她的家族便有人远赴南洋创业。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在马来西亚站稳了脚跟。现在,她家族的人大多生活在马来西亚,还有的移民到了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她还曾到过马来西亚住过一段时间。

梁爱芬老人从一个桌子的抽屉里翻出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全是她的家人在马来西亚的生活照。虽然照片大多已经模糊,但她仍能辨认出上面的每一个人,说出他们的名字以及与她的关系。梁爱芬还保存着丈夫梁开馀当年到马来西亚时的护照。这张护照约有巴掌大小,长约20厘米。上面有中英文两种文字。出具这张护照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驻吉隆坡领事馆”。出具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三月二十八日”。上面的印章依然清晰可见。梁爱芬说,她丈夫持有这张护照时才5岁,曾在马来西亚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回到容县发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去世。

梁爱芬说,她的族人初到海外时,干的都是苦力营生,生活极其艰苦。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了祖国这个坚强后盾,他们克服千难万险,从“谋生”转变为“创业”,从事餐饮、商贸、制造等行业。“族人们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海外创业历程,在历经百年风雨后,终于逐渐在当地落地生根。”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新闻推荐

食品厂参观记

□容县容州镇第三小学五年级11班朱朗瑜周末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尽管天气炎热,也阻挡不了我们小记者前往食品厂参...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