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红菇创奇迹 只能依靠红椎林地自然繁殖的红菇,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得以扩大繁殖面积,同时创新红菇管护技术,使得红菇单位面积产量大提升。

玉林日报 2021-09-10 07:58 大字

收购商上门收购生红菇。

采菇归来。

红椎林下采摘红菇。

本报容县讯 近日,笔者在容县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 浪水镇泗河村见证了红菇丰收的喜人一幕:村民们从山上挑回一担担用篮子盛着的红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进家门,家里人便像接财神一样,赶紧将红菇送到烤房。

“我家50亩山地野生红菇,今年到现在已收鲜菇3批,共收获干品250公斤,收入35万元。9月还有第四批,全年红菇收入将超过50万元!” 泗河村的“红菇专家”林锋对培育野生红菇实现高产高效乐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野生红菇是容县最具特色的生态绿色产品,只能依靠红椎林地自然繁殖,不能人工栽培,该县生长繁殖红菇的林地长期以来只有2万多亩,无法扩大繁殖面积,正常年景红菇干品年产量也只有10多万公斤。由于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对野生红菇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每公斤红菇干品价格已飙升至1500多元。提高红菇产量,对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近年来,容县要求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和林业、科协等部门,组织力量到野生红菇生产基地调查研究,与当地野生红菇管护能手一起破解扩大红菇繁殖面积,提高产量的密码,使之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最为高效的特色产业。有关部门通过深入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调研,尤其是听取了浪水镇泗河村野生红菇管护能手林锋有关扩大野生红菇繁殖面积,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验介绍,令调研人员茅塞顿开。林锋介绍说,野生红菇虽然不能人工种植,但可以“催产”。主要是将过密的红椎林移部分树木到过疏处,对大面积的杂木山进行垦荒炼山后重新种上红椎树,将红椎山的杂树杂草除掉,营造清纯的红菇生长环境;将红椎树叶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一层有五六张叶厚的红椎树叶,防止天气干旱或过热时晒死菇孢。天气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这样,他的50亩山地的野生红菇,每年长菇由原来的1~2造增加到后来的3~4造,每年干菇产量都在250公斤以上,收入40万~50万元。

于是,容县林业局和容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容县科协等部门合力将红菇高产高效经验整理印发全县1万多户菇农,组织他们到林锋野生红菇高产示范基地学习取经。2017年,已经整体脱贫的浪水镇泗河村还有43户农户还未“摘帽”。他们到高产示范基地获取真经后,用全新的方法管护红菇,使红菇产量大幅提高,全部于2019年以前“摘帽”。其中,杨大任和黄汉惠两户在林锋的帮扶下,分别由2015年以前每年红菇户收入不足1万元达到了2020年的7万多元,今年可超10万元。2020年,容县野生红菇总收入3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3万多元。

容县有10个镇60多个村生长野生红菇。从去年冬开始,该县便组织菇农到菇山整理山地,移栽红椎树,建喷灌设施。今年6月以来,虽然常下大雨,高温烈日,不利红菇菌丝发育,但由于各地采取开沟排水和加盖遮阳布等措施,既避免高温烈日晒死菇孢,又防止暴雨冲刷菌丝,保障了野生红菇的正常繁殖生长。目前,该县繁殖红菇的林地已达2.8万亩,比2015年增加8000亩。据容县红菇协会预测,今年全县野生红菇干品可望达到22万公斤,比2015年增长3成多,收入3.3亿多元,菇农户均收入3.3万元。目前,容县1万多户菇农,七成以上建起别墅式新楼,购买了小轿车,有比较可观的存款,成为该县农村颇为富裕的一族。

(秦崇广)

新闻推荐

玉林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向大会报到

9月6日上午,出席中国共产党玉林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向大会报到。(本报记者蒋金泰摄)本报讯(记者陆小青)扫...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