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菇专家”林锋 奉献红菇高产秘技 带富一方百姓

玉林日报 2020-09-25 06:36 大字

收购商上门收购生红菇。

▲林锋(前中)向人们介绍红菇“催产”技术。

“我家的山地野生红菇,今年已收菇两批,收入6万多元,全年收入不会少于8万元。像我一样,全村的贫困户因为红菇都脱贫致富了!”9月21日,我们来到容县有名的野生红菇生产基地浪水镇泗河村,脱贫户杨大任指着刚从山上采回来的满满一箩筐新鲜野生红菇说道。

据村民介绍,泗河村村民脱贫致富,与“红菇专家”林锋的技术帮扶分不开。

摸索出野生红菇高产的路子

20世纪90年代,此前一直被当作普通野菜、不值钱的野生红菇被人们重新认识,定位为山珍,其价格也不断攀升,红菇干品如价格今已飙升至每公斤上千元。然而,野生红菇价格虽高,产量却不高,村民并未因此获得大收益。

泗河村有一些能繁殖野生红菇的红椎林地,由于不少农户缺乏科学管理技术,野生红菇产量很低,村民收入不多。

林锋家里也有一块红椎林地,同样红菇产量很低。但是,这个年青人文化程度较高,头脑灵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决心在自己的责任山上做试验,摸索出一条野生红菇由低产变高产的路子。他通过与容县政协几位农业专家委员共同探讨,了解了红菇的生长特点:野生红菇虽然不能人工种植,但可“催产”。在实践中,林锋最终摸索出野生红茹“催产”的技术要领。

林锋的做法是,将过密的红椎林移植到过疏处,使采光度更适合红菇生长;对大面积的杂木山进行垦荒炼山,重新种上红椎树,并将杂树杂草清除掉,营造更好的红菇生长环境;将红椎树叶均匀地撒在地面上,让地面覆盖一层红椎树叶;同时要防止天气干旱或过热时晒死菇孢。此外,天气过于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催产”措施,林锋责任山上的野生红菇,每年由原来的1~2造增加到3~4造,每年干菇产量都在250公斤左右,比原来增产一倍多,加上他试验成功后承包了不少山地培育红菇,一般年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

把红菇高产技术传授给村民

林锋的成功,村民都看在了眼里。

2014年,林锋被选为村干部,201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7年村“两委”换届时当选村委会主任。当时,泗河村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还有43户农户还未“摘帽”。身负带领群众致富责任的林锋,决心将自己的红菇“催产”技术奉献给乡亲们,让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

他将自家的野生红菇山地建设成为示范基地,经常带本村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到此参观学习,手把手教贫困户整理山地,移栽红椎树,在林地建设喷灌设施,以利于天气干旱时喷水。为了营造清纯的红菇生长环境,他还对基地实行封闭式管理。就这样,村民学到了红菇“催产”技术,红菇产量逐年提高,该村43户贫困户也全部得以脱贫“摘帽”。其中,杨大任和黄汉惠两户贫困户在林锋的帮扶下,分别由2015年以前每年红菇收入不足1万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7万元和6万元,杨大任在接受采访时,对今年红菇收入达到8万元更是信心满满。

林锋还将他的红菇“催产”技术传授给县内有野生红菇林地的农户,和他们一起分享低产红菇林地收获高产红菇的喜悦。十里镇大鹏村是“十三五”自治区级贫困村,共有45.33公顷红椎山地,过去每年红菇收获只有1~2造,而且生长稀疏,产量极低。2017年,林锋在大鹏村挂钩帮扶单位容县政协的引荐下,到大鹏村给该村林农传授红菇“催产”技术,该村迅速掀起改造低产红菇林地的热潮,红菇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整村脱贫。而容县全县推广林锋的红菇“催产”技术后,红椎林地目前已扩大到1800公顷,据该县野生红菇协会预测,今年该县野生红菇干品可望达到15万公斤,比2013年增长五成多。目前,容县658户有野生红菇收入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出炉 玉林市数字政务指数跃居国内增幅首位

本报讯(记者黄剑红)9月10日,《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显...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