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农民林锋 10年磨一“剑” 红菇实现“人工助产” 原来一年只产出2批红菇,现在可产3-4批

玉林晚报 2020-08-25 06:34 大字

林锋在采收红菇

红菇生长在厚度适宜的落叶层上。

干菇产量明显提高。

又到了红菇收获季节。跟随容县浪水镇泗河村村民林锋走进他家的林地,会发现成片成片的红菇遍布其间。 “以前0.06公顷的山地,产量只有10多公斤干菇,现在可达60多公斤。”林锋说,自从使用他研究出来的增产技术,原来每年只产出2批的红菇现在一年可产3-4批。产量提高的同时,质量也提高了,收购价格由原来的600元-1000元/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800元-2000元/公斤。

从1997年开始,林锋就开始研究红菇高产方法,摸索了10多年之后,研究出了一套“人工助产”方法。现在,他还到藤县等地承包适宜红菇生长的山岭,利用“人工助产”方法进行管理,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封闭式管理

野生红菇量质齐增

在林锋家的林地周边,全部围上了铁丝网,还安装有喷淋系统。仔细观察,会发现这里椎木疏密有度,地上的落叶层也比较均匀,厚度适中。

“1997年之前,浪水镇每个村的山岭都处于开放式的状态,野生红菇每个人都可以去采摘。一些村民没等红菇长个就采摘了。”林锋说,这种还没长成型的红菇称为“丁菇”,在收购商眼里属于次品,卖不出好价钱。要防止红菇过早被采摘,就必须把林地管理起来。1997年,林锋开始封闭管理自己的责任山。“这样既防止红菇还没成熟就被采摘,还可以防止牲畜践踏,伤及红菇的菌丝。”

“第一年我就尝到了甜头,产量一下提高了好几倍。”林锋对山上的红菇进行封闭式管理后,村民们纷纷仿而效之。他说,实行这种管理办法后,泗河村的红菇产量、质量迅速提高,很受客商欢迎。后来,其他村的村民也抄起了“作业”,封闭式管理方法很快成为了浪水镇的一个管理“样本”。

“泡”地里观察

他发现红菇“择木而栖”

之后,林锋又想着如何才能提高林地红菇的产量。他开始观察红菇生长较多的林地,比较分析它与红菇少的地方有什么不同。“泥土是一样的,周边的荒草是一样的,就连生长红菇的山岭高度都是一样的。”开始时,他根本摸不出门道来。

整天“泡”在红菇地里琢磨,这时候有人嘲笑他:“真是吃饱了撑的,这野生的东西,产多产少,质量好坏与否,都是看天的,人力哪能左右?”但林锋却不甘心就此放弃。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锋才弄清楚了红菇的“喜好”。2012年,他家新建房子,就在林地里砍了一些自家种的松树,所砍松树的地方长出来的红菇比以往多了起来。“我开始留意一种叫椎木的植物,因为砍了松树之后,林地里就只剩下椎木。这时,红菇的产量却上来了,会不会红菇特别喜欢椎木呢?”

林锋果真发现,椎木多的地方长出的红菇就多,反之就少。“这个发现让我好兴奋,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红菇的产量是可以改变的。”于是,林锋在林地里减少松树的数量并清除荒草杂树,扩大椎木种植。他说,经过研究,他发现红菇生长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即30%的阳光,70%的树荫。于是,他按照0.06公顷种植100株的比例移植椎木。椎木的种植扩大后,他剪除过密的枝杈,以保证达到强弱适中的光照度。

原来一年采摘两次

现在可采摘三到四次

接着,林锋又着手研究起地面落叶的厚度来。他专门划了一块林地做试验。

“落叶层薄了,地表涵养不了水分,菇孢容易被旱死或晒死;厚了,红菇不易生长。”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林锋发现,落叶覆盖的最佳厚度在5-7张树叶之间。使用了这种方法之后,红菇产量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之后,林锋又在林地安装上水管。在天气干旱时,便对林地进行浇灌,保温保湿,促进菌丝生长。同时,他还拉起了遮阳网,为红菇生长营造优良的环境。

“这1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发现,提高红菇产量的方法也不断增多。”林锋说,摸索出红菇增产方法后,林锋当起了义务技术推广员,把红菇管理技术传授给村民。2013年,他被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聘为红菇技术推广员。

在林锋的言传身教下,泗河村乃至整个浪水镇的红菇林不断增大。2015年,泗河村的红菇林就扩大到了66.6公顷,年产野生红菇干品超过了3000公斤。而浪水镇野生红菇林也达573公顷。“现在,全镇年产红菇干品可达7万公斤,比以往增长八成多。”林锋说,不少贫困户通过这套管理办法,依靠红菇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2018年,林锋在藤县承包了10多公顷的红菇林,用自己研究出来的方法进行管理。他说,2019年,这10多公顷红菇林收入达40多万元。而在他承包之前,这些红菇林一年收益才数万元。现在,他还把自己研究出来的方法无偿传授给了当地的村民。

“原来红菇一年只可收两批,过了10月就没有了,而使用我的管理方法一年可采摘三到四批,到11月还有红菇采摘。”目前,林锋又萌发了冬天里给红菇林覆盖薄膜的想法,以促使红菇在冬天依然可以生长。他说,这个想法将在今年进行试验,如果可行,他将在全村、全镇进行推广。

新闻推荐

4岁娃“丢了”父母 微信10分钟“找回”

本报讯(记者曾昶通讯员温宁宁)8月23日,容县公安局容城派出所民警、辅警利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发布信息,10分钟内便为一名走...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