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容县华佗信仰流布的见证 两件清代“华先师”铭石香炉赏鉴

玉林晚报 2020-08-15 07:26 大字

清同治“华先师”铭石香炉

清光绪狮首耳“华先师”铭石香炉

上世纪,容县的文化工作者们从都峤山上征集到了两件书写有“华先师”铭文的石香炉,其中一件是清同治“华先师”铭石香炉,另一件是清光绪狮首耳“华先师”铭石香炉。这两件与华佗信仰相关的石香炉,年代从清同治八年到光绪二十三年,这不仅说明清代都峤山华佗信仰早在清同治时期就已经存在,要比文献记载的更早,同时还说明了都峤山华佗信仰的延续时间之长,从实物证据方面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对研究清代容县的华佗信仰意义重大。

两件与华佗信仰相关的石香炉

清同治“华先师”铭石香炉,口径28厘米,高15厘米,炉直口,扳沿,束颈,扁弧腹,卧足。炉腹部阴刻横书“华先师座前”五字楷书,右边直书阴刻“同治八年十二月吉日恭奉”十一字,左边直书阴刻“沐恩信仕何培元偕妻李氏敬酬”十三字楷书。铭文中的“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

清光绪狮首耳“华先师”铭石香炉,口径28厘米,高16.6厘米。直口,扳沿,束颈,扁弧腹,两边雕刻狮首耳,腹部阴刻横书“华先师”三字行书,假圈足。左边直书阴刻“沐恩信士监生覃焯瑛”,右边直书阴刻“光绪丁酉年冬月谷旦”。铭文中的“光绪丁酉年”即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两件石香炉皆从容县都峤山采集而来,年代从清同治八年到光绪二十三年,这不仅说明清代都峤山华佗信仰早在清同治时期就已经存在,要比文献记载的更早,同时还说明了都峤山华佗信仰的延续时间之长。

出于“病者求方”的实际需要,民众视华佗为神明

华佗,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名医,尤其擅长外科,被誉为中国的“外科鼻祖”,陈寿《三国志》中有传。

华佗本为历史上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后在南朝时期开始逐渐被神化,唐宋时期则在民间出现了专门祭祀华佗的寺庙,自此华佗正式成为了一种神明信仰,之后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扩展流布,并一直延续至今。

华佗信仰最先起源于安徽和江苏地区,并以这两个地区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前中国最早的华佗寺庙是唐开元中在华佗出生地安徽亳州建造的“华祖庵”。

明清时期是华佗信仰发展的极盛时期,分布范围极广。有学者统计,明清时期全国共有17个省区皆有华佗信仰的分布,不过对于广西的统计,只提到了梧州1处。

在玉林,有关华佗信仰的记载,在史籍中我们发现的不多,目前我们翻查了清乾隆四十三年的《兴业县志》、清道光十二年的《博白县志》、清光绪六年的《北流县志》、清光绪二十年的《鬱林州志》、民国十三年的《陆川县志》,都无法从中找到有关华佗信仰的记录,仅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容县志》中发现了一条文字记载。

清光绪二十三年《容县志》载“三教庙,在上罗逢村,秦张辉等募修,光绪间封抡英布经封毓芹等重修,内奉华先师像,远近病者求方辄效,岁时祷酬不绝。”这里的“华先师”指的就是华佗,因此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至少在清光绪年间容县地区就已经有了华佗信仰。

“华先师”铭石香炉,是清代容县华佗信仰的实物见证

从文献记载来看,“三教庙”表明华佗应是与其他神明一起供奉祭祀的,并非专门的华佗信仰寺庙,而两件都峤山华佗信仰相关的石香炉,虽然证明了都峤山有华佗信仰,但无论是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都没发现有专门供奉华佗的寺庙。因此,在清代的容县,华佗也许仅仅是民众出于“病者求方”的实际需要而奉祀的神明。

在玉林地区,从清代的文献记载来看,华佗信仰仅有容县一地,从中我们也基本可以判断清代容县的华佗信仰与清代的鬱林州并无联系。

在清代,容县属于梧州府管辖,在清乾隆三十五年的《梧州府志》中,我们发现早在清雍正时期梧州府就有了华佗信仰。《梧州府志》卷之七建置三载“药王庙,主祀华佗,为民养和蠲疠也,先是万历四十一年知府翁汝进建祠于德清观之隙地,像许吴陶三真人而祀之,曰天医祠。康熙四十九年知府李世孝复于光孝寺西建,祀三皇及孙真人等,雍正三年知府徐嘉宾又请立华佗像于前楹,设籖发药以治民病,甚见灵应。”从梧州雍正三年的华佗信仰到其辖地容县同治、光绪时期的华佗信仰,华佗信仰在两地之间的传播线路似乎已经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容县清代的华佗信仰很有可能是受到梧州的影响而形成。

这两件“华先师”铭石香炉,虽然从形制来看,是清晚期广西祠宇寺庙中极为常见的一种,但却是清代容县华佗信仰的实物见证,对于我们研究清代广西华佗信仰的流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讯员 于少波)

新闻推荐

容县千余名应征青年有序体检

应征青年排队抽血检查。本报容县讯近日,容县征兵办对全县15个镇筛选出来的初检合格的应征青年分9个批次进行上站总检,预检...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