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容县浪水镇泗河村一个300多人的自然村创造了800多万元的年收益 红菇:绿水青山孕育出的“红金子”

玉林晚报 2020-06-22 07:04 大字

林锋在烘烤红菇

长在红椎林下的红菇

村民将采摘回来的红菇擦拭干净

这片绿水青山对泗河村而言是“金山银山”

从玉林城区出发前往容县浪水镇泗河村,自驾车程2个多小时。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环山而行,眼前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山下是宽阔的绣江,两岸是翠绿的竹林。村民的房子依山而建,房前屋后也是绿树林立,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防护带。在一个晴雨相间的早晨,记者来到泗河村,探访红菇生长的那方水土。

走进泗河村,仿佛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在这片绿色丛林下,生长着一团团红菇。它们受益于这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与这里的红椎林共生。因为无法人工培育,数量稀少,而且含有90%以上的有机物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等,具有补血、防癌等功效,小小的红菇卖出了“黄金价”,去年干红菇收购价高达1960元/公斤,让一个300多人的自然村创造了800多万元的年收益。因此,红菇也被称为“红金子”。

生长环境讲究

采摘需踮脚尖

清晨5点多,天刚透亮,44岁的村民林锋便提着竹筐来到自家的责任山。看到漫山遍野里星星点点的“红脑袋”,林锋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只见他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朝林间走去。弯下腰,将覆盖在红菇上的落叶轻轻地拨开,将大小合适的红菇摘下,拭去尘土,放入筐里。

整个采摘过程,林锋每走一步都踮着脚,格外小心,还不时用随身携带的毛巾擦手,保持手掌干净,以免弄脏菌脚。“稍不留神,一脚踩下去可能就没了几十元。采菇时,脚板是不接触地面的。”林锋笑着说,红菇的生长环境很讲究,泥土面上覆盖的落叶数以3-7张为宜。采菇最辛苦的就是得踮着脚尖走,因为落叶覆盖,刚冒出来的红菇无法看到,一不小心就会被踩烂。

生红菇售价是200元/公斤,烤干后收购价一度涨到1960元/公斤。在泗河村云斗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烤房,屋顶上青烟渺渺。新鲜采摘回来的红菇需要清洁干净后再放入烤炉。林峰和家人戴着胶手套,拿着纱布,仔细检查每一朵红菇,将其擦拭干净后,才放上烤盘。

“一般要烘烤24-28小时,温度保持在40℃左右,这个过程中还要翻菇、并盘。”林峰边说边打开烤炉,一股红菇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烘干的红菇易保存,不愁销路,每年都有大量的福建收购商前来抢购。”

与特定树种树根共生

目前无法人工培育

从10岁开始,林锋便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采菇。因为了解红菇的习性、经验丰富,他被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聘为当地的红菇技术推广员。

林锋介绍,红菇是特殊的菌类,多生长于原始椎树林落叶下的腐质层中,享有“菇中之王”“南方灵芝”的美誉。据《本草纲目》所载,“红菇味甘、性温、开胃、祛湿、健脾胃、滋补、解毒,常服之益寿也。”目前,红菇仍无法进行人工栽培,于是便成了十分珍稀的纯天然野生菌。

“1985年就有人前来收购红菇,那时才4元/公斤。”林锋说,在他小时候,山岭上就长满红菇,那时他们可以随意上山采摘。直到1997年,开始有人用渔网将自家的责任山围起,从此红菇的采摘才从“无序”走向“管理化”,产量和质量也随之提升。

在浪水镇野生红菇示范基地,林锋指着眼前的一片红椎林说,这片树林是祖辈种植、流传下来的,其中有的椎树已有100多年树龄。“有了这片红椎林,才有红菇。因为红菇与红椎、椆木等特定的几个树种树根共生,而且要在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方可生长,每年的采摘期为5月至10月。”

在基地里,记者注意到,整片产菇山岭不仅被圈围起来,还铺设了喷水设施,地面上覆盖的落叶大体均匀。“红菇虽然无法进行人工培育,但能通过管理提高产量。”林锋说,每年冬季,他都会结合红菇的生长习性对这片树林、落叶进行打理、管护。

成村里的经济创收主力

300多人自然村有800多万年收益

容县自古以来就是红菇的高产地,其中自良镇和浪水镇尤为出名。如今,浪水红菇更是名扬国内外。“这主要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浪水镇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因此红菇不易受到工业污染。”林锋说。

“泗河村生长红菇的山岭原有约66.67公顷;10多年前,村民开始种植红菇的共生树种椆木,增种面积达133.3公顷。”村民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年还积极参加生态乡村建设,对村屯进行绿化,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得山林植被越来越繁茂。

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早在2013年,泗河村就成立了村级环卫队,修建垃圾池,建立健全清洁卫生长效机制,各家各户不再乱倒垃圾。同时,山泉水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一些村民直接把泉水引到家里,作为生活用水。

2016年起,泗河村还先后实行“河长制”“林长制”,每天都有河长、林长巡河、巡山,打捞绣江江面上的垃圾等漂浮物,禁止破坏江河、山林的行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泗河村村民成了这一理念的切实受益者。林锋介绍,“红菇生长期短、采摘期长、收益高,相比种柚子、养猪见效更快,因此,红菇成了泗河村的经济创收主力。全村有3100多人,其中就有1500多人从事红菇采摘、烘烤、加工。泗河村云斗自然村只有300多人,仅靠销售红菇就创造了800多万元的年收益,其中年收入超40万元的有3户。村里的贫困户林光达、林宗茂等人六七年前开始在自家的责任山上种植椆木,如今靠采摘、销售红菇实现了脱贫摘帽。”

新闻推荐

容县“红融两湾”服务联盟驻外工作站(联系点)成立 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讯(记者陆小青通讯员陈枫)日前,容县在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成立“红融两湾”服务联盟驻外工作站(联系点)。这是容县切实贯...

容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