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缝纫机+92岁老归侨 从南洋带回的家国情怀

玉林日报 2019-11-04 06:53 大字

梁秀英捐赠的缝纫机如今保存在容县博物馆,待广西华侨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就会转交过去。

梁秀英的晚年生活安详幸福,老人行动不便,儿媳妇在旁陪伴照顾。

广西华侨博物馆筹建时,梁秀英将她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缝纫机捐赠给博物馆。

衣食住行,衣为先。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大到窗帘、小到鞋垫,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纺织衣物要靠缝纫机制作。缝纫机,曾经与手表、自行车并称人们家庭梦想的“三大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今,改革开放40年,服装的潮流变化万千,人们早已经从“一衣三季”变成“一季三衣”。现在人们穿着漂亮时尚的衣服基本都来自服装厂的流水线,多数的家庭中也已找不到缝纫机的身影了。但是它承载的一代人艰苦奋斗、拼搏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在容县博物馆,就收藏有这样一台“胜家牌”缝纫机,它是由归国华侨梁秀英1951年回国时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在广西华侨博物馆筹建时,梁秀英将它捐赠出来,向参观者展示容县华侨“下南洋”坚苦卓绝、迎难而上的奋斗历史。近日,记者来到梁秀英家中,聆听她和她的“胜家牌”缝纫机的故事。

背井离乡 赴南洋寻一线生机

记者来到梁秀英家中时,她正拄着拐杖在院子里慢慢地踱步,虽然缓慢,但是老人一步步走得相当稳健。“前段时间刮大风摔了一跤,把手都给摔断了,现在不多动动很难恢复了。”梁秀英说。

这是一位已经92岁的老人,头发斑白、皱纹横生、牙齿脱落,岁月和生活肆无忌惮地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但是她仍然不屈服:“两年前,我还能用缝纫机缝补衣服呢。”老人笑呵呵地说。

容县人把“下南洋”叫做“走南洋”。容县人走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鸦片战争时期。那时,南洋处在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劳动力供不应求。“我刚满一周岁就跟着父亲走南洋,那是90年前的事情了,我们去的是马来西亚。”梁秀英回忆道,在那个年代,由于旧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再加上天灾人祸,不少人连起码的生计都难以维系,她们家也不例外。树挪死,人挪活。为了养家糊口,有一手做豆腐本事的梁秀英父亲听说南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决定携妻带儿到马来西亚卖豆腐。

到了马来西亚后,梁秀英一家和一些容县老乡一起,开垦山林,种植水稻,闲暇时就做些豆腐挑到市场去卖。一家人每天都在辛苦劳作,她自己在七八岁就时常扛着锄头跟着父亲上山干活。几十年时光的冲刷下,那些在南洋艰难困苦、辛酸流泪的日子梁秀英都已记不清了,但是对于父亲,她说:“我到现在仍然记得,父亲日复一日挑着豆腐去市场,那汗流浃背的削瘦身影。”

漂洋过海 他们带着缝纫机回家

日积月累下,梁秀英一家渐渐有了一定积蓄。1947年,梁秀英与丈夫结婚,1949年,她们家买了一台产自美国的“胜家牌”脚踏式缝纫机。

那时,“三大件”即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之所以把缝纫机列为“三大件”之首,是因为最实用的还是缝纫机。“没有自行车,可以步行;没有手表,可以买便宜的座钟、挂钟或者是闹表。但是没有缝纫机,别说做新衣服,光靠用针线缝补衣服都是很难实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目标。”梁秀英说,所以当时在马来西亚,缝纫机很受勤俭节约的华侨欢迎,不少华侨省吃俭用也要买一台缝纫机。

有了缝纫机后,心灵手巧的梁秀英不仅给家人缝补衣服,还开始琢磨做起了新衣服、蚊帐等生活必需品。“缝纫机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特别是南洋蚊虫遍地,学会做蚊帐后,家里人睡觉都安稳多了。”梁秀英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华侨蜂拥回国,形成热潮,形成那个时代独特的一个历史现象。而梁秀英一家所在的马来西亚却开始越来越混乱,梁秀英一家萌生了回国的想法。“这里终究不是我们的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我们应该回家了。”梁秀英的父亲这样说。

1951年,梁秀英一家回到祖籍地容县,和许多物品一起带回来的还有那台刚买两年的缝纫机。“我们带回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多余的东西,像在马来西亚用的锅碗瓢盆啊,不过回来后都派上用场了。”梁秀英说,因为新中国刚成立时候市场上的物资也十分匮乏,什么东西都是凭票、凭证供应,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

丈夫离世 她独自撑起一个家

回到祖国后,梁秀英一家像在马来西亚一样勤勤恳恳地劳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温饱的日子。“回来国家也分了一些田地给我们,加上马来西亚这么多年的积蓄,那个时候我们日子相对周围邻居还是可以的。”梁秀英回忆道。但是生活就在梁秀英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给了她当头一棒。1961年,梁秀英的丈夫因病逝世,给她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女儿也才12岁。

一个弱女子如何拉扯大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梁秀英没有选择改嫁,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用中国人特有的忍耐默默承受生活带给她的苦痛。“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儿女和年迈的公婆要照顾,我不能垮。”梁秀英这样告诉自己。

这个时候,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缝纫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周围几个村就我家有一台缝纫机,我就想到帮别人做衣物赚点钱补贴家用。”梁秀英说。就这样,梁秀英逐渐成为周围几个村有名的“车衬婆”,为了多挣几个钱,她不停地揽活,白天做农活,晚上回到家飞针走线。有时候有人结婚,还会把她请到家里去,连着做好几天的衣服、蚊帐等。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艰难的生活也让梁秀英一家学会了团结互助。“我读完六年级就不读书了,回家帮母亲干活。”梁秀英的大女儿说。“家里刚建平房的时候,没多少钱,大部分都是两个已经出嫁的姐姐资助的。”梁秀英的儿媳妇感激地说。

随着时代变迁,买布用缝纫机做衣服已经被直接购买成衣的消费习惯取代,梁秀英一家经过艰难的奋斗,日子也越过越好。

如今,她们家建起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两个孙子去年还各买了一台小汽车。

那台陪伴梁秀英穿越人生风雨的缝纫机“退休”后,被她捐赠给广西华侨博物馆,为参观者讲述侨胞坚苦卓绝、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华侨文化。

新闻推荐

广西特级一级保护古树名录公布 玉林市12株古树获特级保护 最老1750岁

1750岁的古树依然郁郁葱葱本报讯(记者周立华)近日,广西根据普查结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规定,公布了认定特...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