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城”构件 容县出土的唐代建筑构件
唐狮纹砖唐"王陟官"印文瓦唐虎纹瓦当砖、瓦在我们看来是很普通的建筑构件,但是在唐代,其却并非易得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精美纹饰、图案的砖瓦需要定制烧造,更是难得。
容县出土的唐代建筑构件有很多,如“官”“官入”印文砖、莲花纹柱础、忍冬纹陶滴水、乳钉纹翘角脊饰等等。
容县出土的大量唐代建筑构件,为我们展现了唐容州城(简称“唐城”)内一个个精妙绝伦的建筑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再结合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对于研究搭建唐代容州城的基本样貌,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唐代的容州城
在现在的容县容州镇东光村下埌队,有一段由夯土筑成,长约295米,高约5米,总面积约1770平方米的古城墙。这段古城墙年代久远,据专家考证,应为唐代容州城的外城城墙。2017年,该遗址以“容州古城城墙”之名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七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唐容州城为唐永贞元年(805年)容州刺史韦丹所建,《新唐书·韦丹传》载:“(韦丹)始州城,周十三里。”其时,容州城由子城和外城组成,《广西通志》载:“城在绣江上游……内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壕深二丈,广五丈。”其中,子城即今天的容县县城;外城则跨绣江南北两岸,以骆驼桥相通,主要是为了防御钦州西原黄洞蛮的侵扰而兴建。《容县志》载:“城跨容江南北,有骆驼桥以通往来,南岸稍低,因筑长堤为窦,以疏江涨,遂置南市。初,刺史韦丹许民于子城之北门外列肆,曰北市。夫丹之外城为备钦州西原黄洞蛮筑也。”唐容州城的外城在“蛮夷”平定之后,逐渐废弃。内城则成为后世容县县城之基本框架。
唐代的容州城为辖14州60余县的容管治所,不仅是容县作为州郡治所的开端,同时作为唐代岭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其也是古代容县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容州城,布局规整、结构严谨、规模宏大,不仅有都督衙署、黜陟使官署等高等级的官方建筑,还有如开元寺、清景寺等大型的寺庙建筑,其中清景寺还是域外“景教”(即基督教)寺院。
时至今日,辉煌的唐容州城早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其残存的建筑遗迹和构件遗物,却依然为我们展示着他昔日的荣光。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件容县出土可以反映昔日唐容州城风貌的建筑构件,希望透过它们,窥一斑而见全貌,能够使大家对唐代的容州城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唐容州城的建筑构件
以下三件砖瓦构件,从铭文来看,一件确定为官署构件;另外两件纹饰精美、兽面威严,也应为官署或寺庙建筑构件。
唐狮纹砖
唐狮纹砖,长13.2厘米,宽9.5厘米,厚2.1厘米,重1710克,1992年容县广播站前环城路建筑工地出土。此砖板状,上圆下方,正面凸雕狮首。狮首头部毛发卷起呈圆珠状,双耳竖立,眉骨凸起,双眼外凸,张口露齿,胡须弯卷。狮首四周饰一圈勾连纹,上部有一圆形孔洞,背面平整。
该类型砖主要用于屋檐两端与筒瓦的连接,做正脊或垂脊装饰,又叫“吞口”、脊头砖、檐头瓦、鬼瓦等等。容县出土的唐代兽面纹砖共8件,装饰图案主要为狮纹、龙首纹等。
唐“王陟官”印文瓦
唐“王陟官”印文瓦,长11.4厘米,宽6.2厘米,1982年原容县文物管理所仓库工地出土。瓦呈灰色,瓦面印“王陟官”三字,字体清晰规整。“陟官”,是黜陟使的简称。唐代,黜陟使的职责主要是考察和监督地方官吏,并有升(陟)、降(黜)地方官吏的权力。起初,其仅是中央临时任命派遣的巡官,并非常置;唐德宗时,为推行“两税法”,才在各道设黜陟使。
唐虎纹瓦当
唐虎纹瓦当,长31.3厘米,宽12.6厘米,面径12.5厘米,重1790克,1982年12月原容县博物馆文物仓库出土。此瓦当呈半筒形,头部略大,尾部略小,正面饰怒目狰狞的虎头纹,虎额上饰“王”字,尾部有阶梯状接口。
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因其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所以称当。瓦当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作用。古人以各种动物、植物纹样,图案、文字等装饰当面。容县曾出土过多种唐代瓦当,除虎纹瓦当外,还有莲花纹瓦当、忍冬纹瓦当等。
新闻推荐
日前,教育部发文授予全国560个县(市、区)“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广西21个县(市、区)名列其中,容县榜上有名。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去年,容县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投入9.34...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