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乡情话剧《花桥荣记》刮青春风填不饱的乡愁 桂林米粉如今成了舞台主角
青春版《花桥荣记》在桂海碑林实景演出现场。记者李凯摄
青春版《花桥荣记》在桂海碑林实景演出剧照。通讯员邓超颖摄
青春版《花桥荣记》在桂海碑林实景演出,女主角春梦婆(武冰洁饰)剧照。通讯员邓超颖摄
■记者黄光圣
“那双筷子还在老家筷筒,那碗米粉还在老家碗中,那扇牢门还在梦里打开,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我重逢。”
桂林人的“倾城之恋”———桂林米粉,如今成了话剧舞台的“主角”之一。桂林米粉、花桥和桂戏,都是桂林人耳熟能详的桂林文化符号,是桂林地域文化的核心元素,话剧《花桥荣记》使之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桂林地域文化得以美轮美奂之呈现。
由台湾著名桂籍作家白先勇先生原著小说改编的两岸乡情话剧《花桥荣记》,自去年10月26日由广西群众艺术馆制作并在桂林大剧院首次公演后,又由广西师范大学排了一部青春版,并在广西多地接连展演,这两个版本的《花桥荣记》频频戳中观众泪点,收获好评如潮,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文化新现象。
持续上演引人瞩目
“这些来自桂林、容县、柳州的东奔西走客、南腔北调人,尽管命途多舛,却一直深情地回望充满乡愁的桂林花桥和花桥边的那碗桂林米粉。浓浓米粉香,深深桂林情。桂林生活的一幕幕刻在他们骨子里,流在他们的血液中。若能回到桂林,他们一定会约好回花桥吃一碗正宗的马肉米粉,那个味道还在老家,等着他们重逢。”
以往只摆在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细嫩软滑、香辣爽口的桂林米粉,如今成了话剧舞台的“主角”之一。
11月7日晚,广西师范大学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在该校育才校区田家炳楼精彩上演,该剧将白先勇笔下的台北桂林米粉铺花桥荣记“搬”上了话剧舞台,用一碗米粉串起桂台两地的隽永情思。正在该校参加培训的广西基层文艺骨干班学员和学校师生及市民数百人观看了演出。
稍早的10月29日,话剧《花桥荣记》回到故事原点!以花桥为背景在桂海碑林奉献了首场实景演出。在花桥流水边,桂花飘香的时节,广西师范大学望道剧社的同学们“原汁原味”的精彩演出,别有一番风味。强烈的现场代入感,将剧情融入了市民大众的生活中,为话剧《花桥荣记》的传播增加了特别亮点。
此前的10月中旬,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还应来宾市高级中学邀请,为该校师生呈上了一场“米粉文化大餐”———《花桥荣记》。
自今年5月份首演以来,广西师范大学望道剧社排演的青春版《花桥荣记》就取得了校内外广泛关注与好评,多次应邀在校内外演出,荣获第八届广西校园戏剧节一等奖。
两岸乡情话剧《花桥荣记》,去年10月26日在桂林大剧院首次公演,由白先勇先生原著小说改编的首演是为庆祝中华文化促进会、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七次两岸人文对话”活动在桂林圆满成功。话剧《花桥荣记》由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广西天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国家一级编剧张仁胜担任编剧、一级导演胡筱坪担任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秦文宝担任舞美和服装设计,广西群众艺术馆制作演出。据报道,成功在桂林首演后,这个广西群众艺术馆版本的话剧《花桥荣记》已经多次在南宁等地展演。
小说《花桥荣记》是白先勇先生取材于桂林记忆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发表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的“台北人”系列小说中,在海外及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话剧版《花桥荣记》通过台北这家桂林米粉老字号的沉浮和人物坎坷的命运,着力表现了台北一些广西人永藏心底的乡音、乡情、乡恋,用一根米粉串起了海峡隔不断的两岸文化血脉、骨肉亲情。
广西师范大学的青春版《花桥荣记》使用的是张仁胜所编的剧本,由该校文学院教授黄伟林任总策划,该校教授刘铁群任学术指导,该校教授向丹、学生朱玢倩担纲导演。据了解,青春版《花桥荣记》近期还将有多场演出;持续上演的这幕话剧已成为桂林瞩目的新文化新现象,相信在今后不断地雕琢下,这股主要由大学生演员掀起的话剧“青春风暴”会刮得更远。
新闻推荐
“沙田柚王国”兴盛记 在容县自良镇,全镇人均种植沙田柚面积高达1.54亩,为此全镇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这样一个“沙田柚王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霜降至立冬时节,是沙田柚成熟的季节。来到被誉为“沙田柚王国”的容县自良镇,只见座座山头柚林覆盖,株株柚树挂满了状似金葫芦的柚果,好一派醉人景象。在“沙田柚王国”核心区中平柚场,那是自良镇古济...
容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