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学管理 产量提高 容县浪水镇野生红菇撑开“致富伞”

玉林日报 2017-08-02 12:15 大字

本报容县讯 日前,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到位于容县浪水镇泗河村的野生红菇生产示范基地考察,对该镇近年来通过科学管理扩大红菇林面积、提高产量、促进山区农民大幅增收的做法和经验予以充分肯定。

据了解,浪水镇不少林地里栽种有红椎树,且保护得比较好。这些林地在雨水多、气温高的5月~10月便会自然而然地长出一朵朵红色的蘑菇,人称野生红菇。由于野生红菇无法人工种植,因此产量并不高。这种蘑菇有补血健体和祛湿防癌等功效,因此,在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市场需求量很大,产品供不应求,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年每公斤优质野生红菇干品的市场收购价在1200元左右,高的达1400元,比2010年以前翻了一番多。

十多年前,浪水镇的野生红菇产量很低。刚开始时,由于人们不懂科学管理,野生红菇林不多,产量不高,收入有限。后来,该镇泗河村云斗组一名头脑灵活、善于钻研农科技术的农民林光强,经过仔细观察红菇的生长特性和反复试验,终于找出了红菇产量低的原因:红椎树分布不均匀,红椎树多的地方长出的红菇就多,反之就少;杂树杂草多,制约红菇生长;光照度不合理,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红菇菌丝的蔓延和生长;水利条件差,遇到气候干旱或气温过高时,红菇要么无法生长,要么长出来的菇体很小;人畜践踏,踩断菌丝等。

找出原因后,林光强即对红椎山进行改造。一是移植红椎树,将过密的移到过疏处,在大面积的杂木山上重新种上红椎树,一般维持在每亩山地种植红椎树100株左右。二是将红椎山的杂树杂草除掉,营造良好的红菇生长环境。三是调整光照度,通过压弯红椎树的直升枝、剪掉过密枝条等办法,让红椎树根周边达到强弱适中的光照度。四是将电源线拉到红菇基地,买了备用的汽油发电机,砌起了多个水池,引来山泉水,安装水管,在天气过于干旱和气温过高时对林地喷水以保持潮湿和降温,促进菌丝繁殖。五是在生长野生红菇的林地上,用木桩或水泥柱拉起遮阳网圈起来,防止牲畜践踏,同时在采菇道上用火砖和竹木铺成栈道,方便采菇和避免行人踩断菌丝。这样一来,他的责任山生长红菇的林地一年比一年扩大。

2010年,林光强家的红菇林只有2.5亩,现在已经扩展至6亩,每亩干菇产量也由原来的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9公斤多。“我家6亩山地,已经收获干菇70公斤,平均每公斤1300多元。今年还有一造,产量不会少于40公斤,总收入将达14万元。”林光强乐呵呵地说道。

林光强告诉我们,野生红菇不能人工栽培,但通过营造一种特别适合野生红菇生长的环境,会使红菇林的菌丝不断向周边林地蔓延,生长面积不断扩展,产量逐年提高。于是,浪水镇将林光强的红菇林定为野生红菇生产示范基地,将该镇8个村300多户菇农代表分批组织到林光强的野生红菇生产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请他将科学繁殖野生红菇、提高红菇产量和质量的经验做法与全镇菇农分享。据悉,通过林光强的言传身教,目前,浪水镇野生红菇林已经扩大到8600多亩,今年5月至7月底,已收干菇4.6万公斤,收入5520万元,预计今年该镇红菇干品可达6.1万公斤,总收入7320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八成多。按目前该镇2300多户菇农计算,户均年收入将超3万元,一批农户通过科学管理和繁殖野生红菇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秦崇广)

新闻推荐

容县—— 培育家庭农场促农增收

本报讯(记者杨振华通讯员梁方裕)容县工商局把培育家庭农场作为***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创办家庭农场,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今年上半年新增家庭农场11户,新增...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