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怯意 □王海峰

淮河晨刊 2019-09-06 08:22 大字

最近阅读的这本书,是《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航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这个书名,我觉得起得不好。不论是作者起的,还是编者起的,都太啰嗦了,不硬气粗犷,没有陕北气息,不能让人想起信天游。

越过扉页,有一张惠怀杰拍摄的路遥的照片,摄得非常好。在这张照片里,我们能够看见路遥的烦恼,他思念的或他不愿看见的,都浮现在这张照片里。粗厚且耐脏的衣服,似乎可以帮助路遥对抗未曾到来的1992年11月17日以后的冬天。

惠怀杰很让路遥喜欢,谁能不喜欢呢?那些能够把自己铭刻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的人。路遥也喜欢这本书的作者航宇。路遥曾悄悄说,如果当上陕西省作协主席,一定让航宇当办公室主任。

路遥是陕北汉子,他不在乎这个主席职位,他要说的意思是,如果他病好了,他要报答航宇,报答照顾他的这些人,实现他的诺言和满足他那种不拖欠的自尊心。

这本书很厚,有460多页,约40万字,而书里所写的时间和空间却很短暂、很狭窄。时间不过是1991年初到1993年初两年的距离;空间不过是陕西的西安、清涧、榆林、延安、北京几个三五根手指能数过来的区域。这些文字记录和描摹得十分细致,细致到路遥的牙缝里、衣服褶皱里、马桶周围或神经末梢。

整部书不需要什么想象力、创造力或迷信,全是回忆。而且路遥入睡和写作的那几个地方也是屈指可数的,省作协、宾馆或旅馆。路遥的大房子也是用来留给女儿路远和她母亲林达的。在稍后些的时光里,一张床都会难倒路遥和航宇,不是因为他们太穷苦,而是因为他们有尊严。

航宇在书中对九娃说:那么多人来看路遥,不仅因为你哥路遥是著名作家,更是因为他的人格。九娃当时自然无法理解人格是什么玩意儿,但他一定知道,人格是一种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的极为宝贵的东西。人格在路遥死后,他的弟弟王天乐扯碎路遥柜子的那一刻已经挥发了。这可能也是路遥生气的原因,路遥亲眼看到他的亲情成为了别人牟利的工具。名誉之羽,对路遥来说,比生命更重要,路遥不惜用来日无多的愤怒捍卫它。这些情节读起来像小说。

亲情与爱情,看似被搁置在路遥的人生边缘,实则在路遥心里和文字中仍处于核心,未曾走远,只是它们有如此多俗事里的诉求,带给路遥如此多的感伤。

读航宇的纪实文学,像读心理小说,也像窥探一个人的隐私,这个人你和我都知道,也认识,却不曾谋面,这个人写过令人感动和落泪的作品。这本书里的很多材料与对话,都是立体的,有血肉的,这是难得的叙述。透过这些,我们看见一个真实的、倔强的、顽强的、苛刻的,有野心和抱负又满眼温情的路遥。

图书出版绝对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事。路遥碰到李金玉等很多好编辑,使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得以出版。《平凡的世界》原来不叫"平凡的世界",而叫"普通人的道路"或"普通人的历程",或其他什么名字。名字的由来不是我们追问的中心,好和坏也与名字关系不大。但编辑的作用在这本书里写得比较清楚,创作是一回事,出版是另外一回事,销售则是第三件事。1990年代的作家必须要处理好这三件事,才能活得对得起亲人和爱人。路遥做得算是差强人意,然而,现实的伶牙俐齿并不容易被满足。

这本书没有目录,这是一个缺憾。全书算上引子和尾声,全部章节一共是37个,正文部分每个章节都有提录文字以示要义。但没有目录,读者不免不好翻看,一头雾水,不得纲领。这是编辑者的问题。

当彻底读完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仿佛结痂的伤口再一次被撕开,只为了取得更好地修复,而这种修复建立在对痛苦和苦难的回忆基础上,不免让我心生怯意。我们都在流动的空间里贩卖固执的时间和诺言,只是本钱不同而已。路遥的本钱是他的作品和陕北汉子的骨气。

合上书,我不禁在想,这本书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我想我和你的答案已经在陕北民歌的腔调里不约而同了。

新闻推荐

清涧县 选优树模激发脱贫新动力

“孝敬公婆是我们晚辈应该做的事,感谢村里的父老乡亲给予我的荣誉,今后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照顾好老人。”荣获“好媳妇”称号...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