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时间不能穿越
□武汉胡平
路遥诞辰70周年前夕,著名的文学杂志《当代》推出作家航宇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路遥的时间1991年9月~1992年8月》。
1992年11月17日,路瑶英年早逝。在这一段临近生命尽头的最后时光里,航宇是离路遥最近的人,帮他料理着一些文学之内之外的事,并在医院照顾和守护着孤独、脆弱的路遥。事隔近三十年之后,航宇以朋友和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和叙说了路遥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之后,所经历的短暂的人生辉煌,以及遽然病倒后的疲惫、煎熬、悲伤和情感的困扰、爱与不舍。
1991年初春,路遥因创作出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北京载誉而归,回到家乡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当时,他已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受到县委书记和家乡父老的热情欢迎。航宇是路遥的清涧同乡,当时还是一个不到30岁的青年,因为文学创作上有些成绩,也供职于陕西省作协。他视路遥为老师,不怎么待见别人的路遥,却对他十分信赖。路遥功成名就的回归故里之旅,就是在航宇一路陪同和协助下完成的。
路遥在清涧县大礼堂做报告,礼堂被围得严严实实。而航宇却还惦记着一件事,让县里为路遥的父母安排一袋白面粉,好让路遥随后回到他出生的地方王家堡时,不至于连一顿白面也吃不上。出乎他意料的是,县委书记特别交代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给安排了两袋白面粉。
航宇不可能想到,这竟是路遥最后一次回归故里,但路遥或许已经有所意识,因为他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矿山医院,创作《平凡的世界》及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时候,身体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真实病情,连亲人也没有告诉,他总是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把肝区疼痛说成是胃痛。其实,他对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比任何人都清楚,觉得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索性不去医院治疗,甚至悲观地预测他的生命没有多长时间了……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随笔中,路遥对女儿路远有过一段真情告白:“是的,孩子,我深深地爱你,这肯定胜过爱我自己。我之所以如此拼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你。我要让你为自己的父亲而自豪。我分不出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你长大了或许会明白爸爸为什么要这样。没有办法,爸爸不得不担起某种不能逃避的责任,这也的确是为了给你更深沉的爱……”
路遥常常坐在作协后院靠墙根的一把破旧藤椅上,不像一位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作家,更像是一个民工、一个十分衰弱的老头。
此时,路遥和妻子林达的婚姻也已走到尽头。协商离婚那天晚上,他仍没有向妻子坦白自己真实的病情。1992年8月6日,他背着一个黄绿色的背包,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坐车去了延安。他再也没能离开那里,直到与世长辞。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然而,路遥雄心勃勃的文学事业未了,对女儿的爱和对父母的牵挂未了……
2014年1月13日,原籍安徽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张锲,因突发心脏病离世。稍后,笔者去北京采访张锲的爱人、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得知,1994年,张锲负责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他却突发心肌梗塞,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一夜抢救才苏醒过来。张锲一睁开眼,就拉着爱人鲁景超的手说:“有件事我怎么也放不下,不把路远这孩子安排好,路遥的在天之灵就不得安息……”此时,林达刚在北京落脚,生活有诸多的难处。鲁景超把路远接到家里照顾了一段时间,不久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出资,13岁的路远被安排到北京一所中学寄读。这是中国文学界对已故著名作家路遥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2015年初,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央视播出,又掀起了一轮阅读路遥作品的热潮,这股热潮至今不衰。据统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凡的世界》,至今销量已过200万套,平均每月都要加印,有很多是年轻读者,其中也包括笔者“95后”的女儿。她在一所985高校读电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对文学作品原本没有兴趣,可她却啃完了大部头的《平凡的世界》,并把书中的一些格言、金句抄写在笔记本上。笔者发现,即便是那些平时很少阅读文学书籍的年轻人,他们似乎都很喜欢路遥的作品,并从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曾写到,在延川的一个山头上,路遥指着山下的县城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
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一代代青年都希望在时代的洪流中“翻江倒海”,有的是主动参与,迎着潮头而上:有的是不由自主地被拖进时代的大潮中。社会生活和人们情感上的巨大嬗变,当下仍在时刻发生着,未来也会是这样,这就是路遥和他作品的永恒价值。
新闻推荐
2017年以来,清涧先后建成并网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25个,其中村级电站23个,联村电站2个。这些电站总投资9191.8万元,总装机容量1...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