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树的风格
杨晓东
我的家乡是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的清涧,而我又出生在黄河之畔的袁家沟村。在这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给我印象更加深刻的却是枣树的风格。
记得小时候,老家的院落周围也有大小七八棵枣树,据母亲讲,那是父亲在快要入社时从我们家的枣园里挖出来栽种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一过,枣子就开始有了味道能吃了,一直到第二年的端午节。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般只能留一点过节用,其余早就拿到外地变换成粮食以补贴口粮不足。即使是母亲留的那一点,一不留神,也会被我们给偷吃了。常听母亲讲,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奇缺,幸好我们家还有这几棵枣树,能收获一些枣子,当时根本不能放开让孩子吃,由母亲锁起来,统一安排,有时下少量杂粮,再放几颗枣子就顶一顿饭。正是靠着这几棵枣树的补贴,我们家才度过了那困难时期。
我最佩服的是枣树无私奉献的本色。无论你把它栽种在肥沃的田园还是瘠薄的土地,它都能坦然面对,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总是索取最少,奉献最多。即使是在采摘时,也不像其他果树那样,被人小心伺候,而是被竹竿乱打一通,第二年照样不计前嫌,仍旧开花、结果。
我欣赏枣树的这种高风亮节。生活中的我们也应像枣树那样,适应不同的环境,秉持无私奉献的本色,去酿造甜美丰硕的果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白艳峰报道11月19日,清涧县委办邀请85岁的老红军刘旺祥讲述革命故事,该县80多名党员干部接受了革命人...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