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成为群众生活的“美味佳肴”

榆林日报 2018-03-01 09:10 大字

刘世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孕育了一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民族文化的历史。乡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印记,更是地域群众精神价值的寄托。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乡土文化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都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形式来展示乡土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以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清涧县为例,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以一曲《翻身道情》唱红了大江南北,激发革命斗争活力,让无数英雄前赴后继奔向革命战场。然而,由于近年来乡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不少体现传统民俗的乡土文化受到舶来文化的冲击而日渐式微。

民族振兴,文化先行;经济振兴,文化为魂。清涧县在新时代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中探索出了一条发扬地方特色文化的新路子。首先从政策和资金方面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动各方力量,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把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到经济建设中;其次是把本土文化当作独特的资源,深入研究考证,挖掘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清涧故事》《清涧道情》《清涧秧歌》《清涧民俗》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书籍,摄制了电视纪录片《道情》《边走边唱》并在央视播出,清涧道情、清涧剪纸、清涧秧歌等被国家、省、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是大力培养传统文化人才,让文化艺术走进群众的生活中,先后多次举办道情、剪纸、民歌、秧歌等免费培训班,培训文化骨干1000多人,这些文艺爱好者遍布乡村,成为乡土文化的传习继承人,让老百姓享受到新时代生活的乐趣,也让乡土文化从农家小院走出山村,走进城市,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培养出了白明理、崔苗、王春艳、苏文文等一批登上央视舞台、荣获全国性大奖的文艺工作者。

如今的清涧,继“陕北榆林过大年”春节文娱活动后,“千人唱道情”已成为清涧的文化品牌,民歌大赛、广场舞大赛、红枣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群众竞相参与,剪纸、舞蹈、民歌、道情等文化培训班,人们争相报名,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城乡,人们在茶余饭后讲清涧故事、唱清涧道情、学清涧剪纸、扭清涧秧歌蔚然成风,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乡土文化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难得宝贵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创新发展,去粗存精,与新时代文化深度融合,继承乡土味,弘扬正能量,助推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更要将乡土文化根植于百姓生活中,让乡土文化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新闻推荐

清涧县玉家河镇产业扶贫见成效24户贫困户喜获分红

文图/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白艳峰“刘文胜3600元、王建东3600元、李树权3600元……”2月1日,清涧县玉家河镇一弘黑毛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该镇李家坬村、李家畔村、冷水坪...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