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和脱贫记

榆林日报 2018-02-23 08:53 大字

本报记者刘予涵通讯员白艳峰

“冬天就用这种碎玉米秆喂牛,有草的时候我就把牛牵到沟底去放养,不给添加任何合成饲料,我养的牛是真正的生态牛。”近日,在清涧县下廿里铺镇韩家硷村,惠和、赵冬梅夫妻俩正一起在牛舍旁的饲料房内将玉米秆铡碎给黄牛准备饲料,惠和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将铡好的玉米秆装到筐里。

今年52岁的惠和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主要靠种植玉米、马铃薯维持生计,每年的家庭收入还不到1万元,想发展产业不仅缺资金,也没啥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日子没什么盼头”。2015年,惠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帮助惠和发展产业,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不仅让村“两委”班子愁眉不展,更牵动着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驻韩家硷村第一书记宜张平的心。为提高惠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宜张平一次又一次跑他家,同夫妇二人谈心交流,鼓励他们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一趟趟跑下来,那些鼓励的话,不仅让惠和夫妇听在耳中,更记在了心上,两人决心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现状。

2016年年初,在第一书记宜张平和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惠和与妻子赵冬梅申请了5000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再加上仅有的积蓄买了一头牛,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喂养,2016年年底,牛生了牛犊,惠和将牛犊卖出,赚了5000元,还得到了2000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奖励,这让惠和一家对生活更有信心。

为了增加收入,动起来的惠和一刻也不愿意闲着,他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在附近打工挣钱。妻子赵冬梅也是忙完了家里忙山里,就连放牛的时间她还要挖药材、捉蝎子。一年下来,惠和一家人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完全摆脱了贫困。

2017年,在第一书记宜张平的努力争取下,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为该村投资12.5万元建设了一个手工洋芋粉条加工厂。惠和利用自己多年的手工洋芋粉条加工技术,将自己家收获的5000多斤洋芋全部加工成粉条,仅仅这一项就给他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村里的其他村民还请求惠和担任粉条加工互助小组的负责人,而惠和也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村民,为全村带来近50万元的收入。

如今的惠和,整天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早早起床照料黄牛、打扫院落,中午去村里的粉条加工厂帮助村民生产手工洋芋粉条,逢人便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宜书记的帮助和鼓励,帮我树立了生活的信心,找到适合我的脱贫致富的门路。”

摘掉了贫穷帽,走上了致富路。不光要依靠党的好政策,贫困户自身的努力勤奋更是少不了。

新闻推荐

清涧:产业升级让贫困户甩开“穷摊子”

本报记者白潇通讯员秦小平2017年以来,清涧县全面启动产业升级,立足镇村的实际情况,围绕“一村一品、一户一产”,全方位实施“精准滴灌”,大力发展红枣、苹果、核桃、小杂粮及药材种植、绿色生态养殖等...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