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孙长贤:带领“小剧团”勇闯“大市场”

榆林日报 2017-12-09 10:13 大字

孙长贤与剧组成员探讨剧本及排演事宜

本报记者 吕晶

核心提示

曾经是剧团的演员、放歌西部的民歌手,如今是榆阳区文工团团长,上任伊始,孙长贤便下定决心,要让从百姓视野中淡出多年的榆阳区文工团重振旗鼓,拿出更多文艺精品服务榆林百姓。

1、大胆开展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在榆阳区文工团院内,绿荫青翠,回廊蜿蜒,古朴典雅的屋舍尽显清新。几名文工团演员身着白衫,正站在回廊上练习唱腔。

榆阳区文工团成立于1971年,建团40多年来,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地方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早年间,孙长贤是榆阳区文工团的一名演员,后来走出去发展,成了本土民歌手。2014年,当他被任命为榆阳区文工团团长时,正是团内骨干艺术人才匮乏、演职员工结构不合理、人员管理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时。出于对老本行的热爱以及对文工团的深厚感情,孙长贤还是接下了这个重担。

“由于演出收入不多,加之文工团是事业单位,一些‘老资格\’或‘正式工\’演职人员不怎么演出,拿到的工资却比一些经常参演和辛苦付出的演职人员多,导致部分演职人员自谋生路,好演员纷纷跳槽。”孙长贤叹息,“当时文工团与榆阳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合用办公场地,排练、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职工没有宿舍,服装、灯光、音响等舞台设备落后,急需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顶着巨大压力,孙长贤提出“向百姓要口碑,向同行要口碑,向领导要口碑”的目标,拿出“三步走”发展规划,从思想教育、换人换血、机制变革几个方面,对文工团进行彻底的改革。“我给剧团职工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制度,将工龄25年以上、年龄40周岁以上、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的特殊岗位人员,与本人协商提前离岗、退休,或者转移、分流,安排在各个办事处,负责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工作。再面向全省招聘50位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保证演出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与此同时,孙长贤多方争取资金,四处跑腿做单位、住户的思想工作,终于将剧团大院打造一新,为演职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打造出干净敞亮的观演场所。

2、凝聚一切力量潜心打造精品

“精品剧目的创作和生产是立团之本。必须创作出更多更好、拿得出叫得响、叫好又卖座的精品力作,这才是榆阳区文工团发展的首要目标。”几年来,孙长贤一直把创作精品剧目放在文工团工作的中心位置。

2014年,孙长贤谋划排演一部与榆林民间故事有关的剧目,经过思索与考察,选定排演《神话黑龙潭》,“之所以选择排演这部剧,是因为这是根据民间流传的黑龙潭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百姓认知度高,故事曲折感人。”

选定了剧目,孙长贤却犯了难,因为当时团里没有任何排演经费。于是,他靠着自己的人脉,托人从山西挖来国家一级编剧武凌翔老师,并说明团里的情况。武凌翔当即决定支持,在“零经费”的条件下编写剧本。没钱请外地知名演员,团里就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年轻演员。年轻演员张苗利和方伟被选为该剧的主演后,一门心思扑在排演上,经常从清晨排演到凌晨。

“这是团里多年来首次准备推出的大剧,而且选了自己当主演,一定要为团里争一口气,给群众展示我们文工团的全新面貌。”一号主演张苗利当时压力很大,排演期间,患病就医,每次都是打完点滴立即回到团里练习,不敢有丝毫马虎。孙长贤还请来原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康世进、国家一级编剧导演贺振界(已故)、原市艺校校长徐世忠以及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院长叶小军等业内朋友,大家免费帮助区文工团讨论剧本,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建议。

2016年11月11日,陕北秦腔歌舞剧《神话黑龙潭》在榆林剧院惠民上演。新颖生动的剧情、精湛娴熟的表演、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形式,得到了市民普遍的认可与好评。国家一级编导贺振界当时评价说:“该剧将陕北民歌、民乐、曲艺、舞蹈等民间文化艺术与戏曲的唱、做、念、打等技艺有机结合,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带有传统秦腔和现代歌舞形式相融合的探索性原创作品,让观众在一部戏里欣赏到丰富的陕北民间文化和戏曲艺术。”

“这部剧的成功上演不仅使群众欣赏到了优秀的戏曲艺术,感受到丰厚的陕北民间文化,还丰富了文工团的演出剧目,极大提升了演职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说是榆阳区文工团创作的又一巅峰之作。”孙长贤信心满满。

3、文化惠民百姓受益大胆探索勤推精品

自今年5月“榆阳小剧场”开演以来,秦腔传统戏曲剧目、清涧道情、相声、小品、杂技、陕北民歌、榆林小曲、陕北说书等专场演出,让百姓既能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又能在每个周末有个陶冶艺术情操的好去处。市民赵德友说:“榆阳小剧场办得好,我每周五都来,惠民演出,才10块钱门票,就能欣赏省上或者咱榆林市各县市区精彩的文化艺术演出。”

近年来,区文工团先后在大美榆阳系列活动进社区、走乡镇中承办了创文、创卫、惠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演出活动,受众多、影响大、效果好。从2014年起,区文工团每年下乡演出180余场。每年整理、编排新剧目2本,综合晚会1台,小戏、小品数10个。2017年11月,团里复排秦腔历史戏《三请樊梨花》,在“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上斩获最高奖项“优秀剧目奖”和4个单项奖。

“文工团的中心目标任务就是加强优秀剧本创作,坚持传统戏与现代戏并重,以抢救、保护、传承、创新传统戏为重点,统筹抓好现代戏的创作演出。”孙长贤说,下一步将继续建立健全编剧、作曲等各类人才库,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创作和推出一批展示传统优秀文化和体现时代特征的戏曲精品。文化惠民活动也将提高站位、持续开展,努力通过小剧场,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特色、年年有精品的良好态势,为榆阳百姓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

新闻推荐

路遥故里——王家堡村的文化渊源

本报记者薛春生走进路遥故里——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独具清涧特点的青色石板箍圈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很多窑洞都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而且粗犷豪放、大小不一的土窑比比皆是,使整个村落组成了...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