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阳区:文化旅游迎来收获的金秋

陕西日报 2017-11-01 08:23 大字

麻黄梁。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

张季鸾纪念馆全貌。

邓宝珊将军雕像。

桃林山庄鸟瞰图。

黄崖窑。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新老营区。

赵家峁。

罗晓兰王森

秋天到了,陕北黄土地上处处弥漫着收获的喜悦。

经过数年的辛勤耕耘,属于榆林市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金秋也到了。

2016年,榆阳区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2017年,截至9月全区累计接待游客已突破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

榆阳区区长贺利贵说:“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榆阳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民俗风情、迤逦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等旅游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和前所未有的推进速度,全力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完善配套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使文化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俗文化的常规演出让传统融入现代生活

9月15日晚7时30分,走进榆阳区北大街普惠泉5号院,小剧场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今晚,这里要举行魔术专场表演。

“这是我看的第5场了,很喜欢,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涧道情。”怀里抱着孙女,家住在附近的贺阿姨看得十分开心。

自今年的5月23日起,榆阳小剧场每周五晚19时30分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惠民演出,这已经是第13场。

榆阳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陕北民歌、保宁堡老秧歌、榆林小曲、说书、唢呐、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等。但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反而离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远。

面对这一困境,榆阳区文体广电局与榆阳区文工团创造出了一条新路径,通过打造小剧场,让二者再次完美融合。

作为惠民演出,小剧场每张门票只要10元。“我们收门票是为了控制座位,也是为了培育市场,将其打造成有效益的剧场。”据榆阳区文工团团长孙长贤介绍,小剧场节目制作精心编排,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风采,深受群众欢迎。陕北民歌、榆林小曲、戏曲集锦、府谷二人台、舞蹈、器乐、杂技、合唱、朗诵……几乎每场都座无虚席。单是魔术专场,演出前一天所有门票都已售完,新增的80多张票也销售一空。

“这是百姓的剧场,演员的舞台。”孙长贤表示,小剧场以“传习俗”为中心,致力于将传统文化搬上舞台,汇集榆阳文化演绎名片,不断满足榆阳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它还创造性地利用地域文化优势,使榆林市十二区县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戏曲文化互相交融、相互影响。观众通过现场视觉、听觉、感觉综合享受小剧场舞台艺术,让传统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真正融入群众的现代生活。

除了惠及群众,小剧场还将面向外来游客。“很多人来榆林玩,不在这里住。有了小剧场,游客就有了住的理由,从而带动餐饮住宿。”据孙长贤介绍,这一小剧场将被纳入文化旅游产业,榆林市旅游局和多家旅游协会公司将共同探讨,如何用好这张好牌。

“小剧场将由专业公司独家经营,各方正在洽谈。”榆阳区文广局副局长张世泰说。

人文历史游精神的根不能丢

榆阳不止有厚重的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仅近百年来,这片黄土地上就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

被称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的张季鸾先生是榆阳区人,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政论家,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

先生的根在榆阳。为了让先生叶落归根,经多方协调对接,先生的灵骨于2014年从西安迁回故里,安葬于季鸾公园南头的月亮湾。

先生墓园端庄大气,简易朴素。两侧松柏庄严肃穆,中间有寓意先生享年54岁的54级台阶。拾级而上,可看到由本地青石砌成的墓冢卧于正中,面临榆阳河,背靠红山,优雅安静,可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纪念馆就在墓园不远处,位于檐角飞扬的凤凰阁一楼。先生一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都在纪念馆里实景再现。幻影成像、声控式投影、触摸屏电子书等现代科技拉近了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先生传奇的一生、崇高的精神理想也由此深深烙在每一个人的心底。

“张季鸾纪念馆自去年开馆以来,一共接待了一万六千多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吴尚伦称,每逢清明节,还有许多单位和个人自发前来为先生扫墓,甚至有广东、厦门等远道而来的游客。

而占地面积3186亩,总投资3.4亿元的季鸾公园,早在2012年就开工建设。作为中国第一个以报人命名的主题公园,它对于弘扬张季鸾先生精神,彰显榆阳人文底蕴,教育公众铭记历史,启迪新人奋发成才,全面推进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榆阳区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更是榆阳区重视人文历史的重要体现。

除了张季鸾先生,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也值得被铭记。

1974年,治沙连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荒漠里成立,54名姑娘,平均年龄只有18岁。40多年来,14任连长、380多名女民兵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推沙丘,修引水渠,打机井,植树造林,累计治理荒漠14400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

为了深度挖掘治沙精神内涵,弘扬这一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榆阳区把治沙连逐渐建成了“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和现代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基地”,并于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目前,包括2013年建成的展览馆在内,治沙连已向社会全面开放。其中,“拓展训练区由专业公司负责运营,今年1~8月共有11万人次参与训练,盈利达到90多万元。”现任连长席彩娥说。

邓宝珊将军纪念馆,也是榆阳区人文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坐镇榆林的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曾在距榆林城区3公里、金刚寺西侧的桃林山庄驻地。为了纪念将军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光辉一生,榆阳区历时三年修缮保护了桃林山庄,并建成了纪念馆,将其打造成榆阳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6月,桃林山庄正式对外开放。

生态文化游在乡村遍地开花

“今年4月—8月,赵家峁旅游收入120多万元,‘五一\’假期游客就达4万人次。”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办事处赵家峁村的村主任赵双娃表示,赵家峁发展旅游业以来,全村的经济飞速发展,许多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村民都想做生意挣钱,光卖冷饮就有6个摊点,只能靠抓阄来决定谁卖。”

5年来,在榆阳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赵家峁立足村情,科学谋划,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进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了扶贫移民搬迁和农业产业等项目。依托“中国美丽田园”和“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着力将该村打造成集休闲农业、时令水果采摘、水上游玩垂钓和旧农居体验为一体的近郊旅游村。

目前,该村已建成杏树文化观光区、设施农业及时令水果采摘区,以及包括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滑沙娱乐、浅水玩耍等游乐项目的水上游玩垂钓农家休闲区,各项配套设施也都配备齐全。

“我们今年又新栽了十几个品种的水果,饮食一条街准备搬入十几户商户,66亩的大型水上乐园也很快正式投入运营。”赵双娃说。

如今,赵家峁已是集乡村民宿、休闲采摘、水上娱乐、杏树文化旅游等多业态为一体的黄土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村。其主导产业已发展为种养加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较2013年翻了近一番。

今年,赵家峁被确定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省休闲运动特色小镇。

接下来,该村将继续在旅游上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未来的赵家峁,将以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两大主导产业,成为一山、一水、一片绿,宜居、宜业、宜旅游的美丽新农村。

除了黄土风情,榆阳区的乡村旅游还能遇上意想不到的生态之美。

“早知黄崖窑,何必去汉中。”6月17日,榆林市民白先生对着遍地盛开的油菜花感慨道。

油菜花田、杏林花海边,一头老牛悠悠地在小路上踱着步,几个赤脚的小孩坐在牛车上,满脸兴奋地望着游人。一排排房子分布各处,红红的屋顶,镶嵌在蓝格莹莹的天空里。如此悠闲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是榆阳区鱼河峁镇黄崖窑村。

近年来,黄崖窑村在榆阳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抓基层、强党建”,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用绿色、环保、发展的理念将该村打造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一个集现代农业体验、民俗文化展示、乡村休闲观光、农家乐娱乐消费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村。

此外,“乐沙戏水”红石桥,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画家、摄影师、学者近万人次的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塞上牡丹园”花园沟村等都是重点打造的生态文化旅游名片。他们在榆阳区遍地开花,以其独特的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惠及了当地百姓。

品牌引领文化旅游走向下一个春天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硕果飘香。

杏叶也红了,榆阳区古塔镇15万亩的杏叶犹如二月花,绚烂地绽放在黄土大地上。游人如织,穿梭于红色的丛林中,与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亲密接触。不远处,歌声阵阵,掌声雷动,文艺演出、山地自行车越野友谊赛、垂钓比赛、围棋比赛、“美食月”活动、古筝表演等活动精彩上演。

10月14日,2017·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秋冬系列活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暨杏树红叶节启动仪式,在中国美丽田园腹地、全省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赵家峁村隆重举行。

近年来,榆阳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挖掘榆阳本土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社会参与度高、群众收益多的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一年一度的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就是重点打造的品牌活动。

从2011年举办首届杏树红叶文化节,到2012年的杏树赏花周、2014年的杏树文化旅游月,再到如今持续全年的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历练沉淀,该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现了由单纯依靠文艺演出营造氛围向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华丽转身”,已经打造成为全市的一张文化旅游活动品牌。

而在这一品牌活动的引领下,榆阳文化旅游发展越来越快,越做越强。

2016年,榆阳区成功举办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20多场次,接待游客突破35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榆阳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据了解,去年榆阳区三产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增长11.3%,占到GDP的41%。

今年,榆阳区委、区政府狠抓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组织好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上半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9亿元,占年计划任务245亿元的50.9%,同比增长12.6%;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72万人次,增长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增长36%。

从2011年“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始举办,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启动仪式的举行,榆阳区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从美丽乡村建设入手,有机结合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从“美丽环境”到“美丽产业”,再到“美丽经济”的榆阳实践。

今后三年,榆阳区将以“打基础、补短板、建机制、创品牌、树形象”的总体工作思路,抓好全域旅游工作,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榆林市旅游集散中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推动该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业全城共建、全城共融、全城共享,为实现追赶超越、努力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增添新的动力。

贺利贵表示,“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初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力争到‘十三五\’末,年接待游客达到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财税贡献率达到10%以上。”

毋庸置疑,作为陕西省入选“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最具投资潜力”和“新型城镇化质量”三个全国百强区的唯一县区,经济总量跨入全省市辖区前五的榆阳区,也将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乘风破浪,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闻推荐

安得广厦千万间 ——榆林市五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小记

一幢幢保障性住房拔地而起(资料照片)陕西省安居工程——榆林市经济适用住房金苑小区(资料照片)本报记者刘予涵实习生李阁阁核心提示安居才能乐业,让居者有其屋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老百姓,尤其是...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