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扶持农商闯市场 壮大产业快致富
本报记者 薛春生
编者按:
产业扶贫,关键是要让产品对接好市场,有了市场主体的带动,扶贫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的目的。清涧县委、县政府在发展扶贫产业的同时,重视农产品销售环节的拓展,通过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把扶贫产业引向市场,围绕市场确定产业发展,从而最终能让扶贫产业的产品变商品,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经济收入,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今年“十一”长假前夕,“清涧县绿色散养肉禽蛋示范店”第二连锁店在榆林高新区开业,迎来众多市民前来选购,因为该店经销的全部是清涧县扶贫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的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满足了群众健康消费需求。去年中秋节,清涧县山元红陕北特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清涧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榆林城区开设了第一家直销示范店,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于是,他们又先后在榆林城区、清涧县城、靖边县城开设了四家示范连锁店。一年来,该公司累计帮助清涧县石咀驿、下廿里铺、店则沟等4个乡镇34家种养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黑毛土猪1630头、红枣47.5万公斤、小杂粮31万公斤、土鸡蛋160万枚、紫晶枣14.5万公斤,使这些合作社中的487户贫困户和农户每家增收两三千元。据统计,清涧县共有155家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在县上的支持下,已有过半数合作社走上了产销一体的市场化发展之路,有5580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清涧县石咀驿镇党委书记杨贺告诉记者,该镇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就曾为如何更好地对接市场而担心。2016年,镇上瞄准绿色生态养殖这一市场前景看好的扶贫产业,先后扶持成立9个黑毛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1个仔猪繁育基地,吸纳31个村580户贫困户入股。虽然合作社标准化养殖模式基本形成,但高品质的黑毛土猪肉一时难以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对此,清涧县着力扶持一批电商、农商企业,与扶贫产业合作社联姻,很好地解决了扶贫产业的品种、品质、品牌、服务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收,一举让清涧绿色农产品成功打入多地市场,实现了产供销双赢。这既降低合作社经营风险,又能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企业做大、合作社做强、农民增收的多重效应。
该县康家美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监事康子洲在谈起合作社发展时说,过去合作社在市场信息、资金、销售等方面不占优势,所产优质土猪受到收购方压质压价,合作社利润被销售商和市场终端环节攫取。现在,合作社、经销商、入社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既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合作社运营中存在的市场不稳定、规模不集中、生产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等问题。合作社可以从品质、标准、品牌到质量追溯各环节严格把关,从种植养殖到市场销售实行一条龙运营,既能确保生产出好产品,又能卖出好价钱,从而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模式。上半年,石咀驿镇师家川、康家湾等5个村的养殖合作社,出栏肉猪2000多头,给305户贫困户分红41.6万元,很多入股贫困户已经脱贫。
清涧县山元红陕北特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韩永文说,该公司只是清涧县扶持众多电商、农商中的一家。公司在与该县34家合作社联姻中,要求合作社必须执行无公害、绿色标准种植、养殖。公司给合作社产土猪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4至6元收购,红枣、小杂粮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4元至1元。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既保障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又确保合作社和入股贫困户的经济收入,更能提高公司的市场信誉度,还能扩大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为了保护和打造清涧特产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该公司到今年5月已先后注册“山元红”“路遥故里”“土猪妹”3个农特产品商标,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已将清涧的红枣、小杂粮、干豆角、老咸菜等特产销往全国7个省市。
新闻推荐
清涧路遥纪念馆榆林日报刘继远摄榆林日报记者马蕊来到清涧,第一要紧事就是要去路遥纪念馆,拜谒一下这位为了文学信仰和他热爱的黄土地呕心沥血直至付出生命代价的作家。10月22日,沿黄采访团走进路遥...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