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阳光照进老乡的心里 ——陕西省国资委清涧扶贫记

陕西日报 2017-05-18 06:50 大字
康家圪塔村光伏电站。陕西省国资委供图

  本报记者 陈瑾

  2014年12月,陕西省第一个光伏扶贫项目落户清涧县,350千瓦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2015年2月,清涧县下廿里铺乡康家圪塔村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

  2016年1月10日下午,康家圪塔村光伏发电站开始兑现收益,第一笔10万元,向50余名贫困户进行了发放。

  “阳光”扶贫,省国资委扶贫队伍不仅让阳光变成致富之路,也让阳光照进了老乡的心里。

  1、全省第一个光伏扶贫项目

  “之前根本没想到,拿到手真是沉甸甸,这样的扶贫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清涧县康家圪塔村的村民在第一次分红之后,都这样感慨道。

  村里的土山头上,新增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整齐划一,分外夺目。让老乡们没想到的是,这些电池板,竟然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大的福利。

  清涧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贫困县,地处榆林市最南端。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全县共有贫困村124个,贫困人口1.7万户、4.7万人。2014年,省国资委被确定为榆林市清涧县“两联一包”扶贫工作牵头单位,组织和联系6个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清涧县7个自然村进行***。省国资委具体包扶的清涧县康家圪塔村,该村位于榆林市清涧县下廿里铺乡红旗沟内,距县城11公里,全村总面积2421亩,可利用耕地面积900亩,其余不可利用的荒坡以分包的方式分配到各户。这个村子共有困难户5户,2014年人均收入2300元,离陕西省扶贫标准3015元还有较大差距。

  “刚刚接到帮扶任务的时候,想过给他们养牛养羊,但是这个村子是典型的空心村,劳动力十分匮乏。”省国资委副巡视员张黎说道。原来,和其他的贫困村一样,康家圪塔村目前有87户村民,总人口287人,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留守的全是50岁以上老人和学龄前儿童。

  为了切实解决康家圪塔村这种实际问题,省国资委经过认真研究,多次进行实地论证,并结合之前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最终确定为村子建一个光伏电站。

  “我们投资597万元来建这个光伏电站,虽然投资很大,但是相比其他扶贫项目,建成后需要劳动力不多,收益更稳定,不仅能快速解决该村贫困问题,还能为村子以后发展提供资金,让村子长久富下去。”张黎这样告诉记者。为确保项目成功,省国资委邀请相关专家对该村进行实地考察并充分论证,最终确定为该村建设一座分布式光伏电站。

  记者了解到,该电站为35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是陕西省第一个光伏扶贫项目,符合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广意义。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约40万千瓦时,年电费收入约30万元,25年可收入约750万元。同时,该电站建成后,支架下方可进行低矮农作物如土豆、蔬菜等种植,做到农业和光伏综合利用,对水土保持、植被修复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2、“我还想再驻村一年”

  今年第一次分红,61岁的赵建明和其他贫困户一样,一人分到了1000元。“这些钱,我可以买两只羊,或者继续投入买苗种地,一年下来,收成好我能收4000元毛利。”赵建明开心地跟记者算着账。“这个项目进行的时候,通过村民大会进行讨论,是我们这些村民一个一个投选出来的,所以很放心。”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从最开始省国资委决定帮扶康家圪塔村项目选择、项目选址,到后来全村分红,商量分配方案,每一步都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全透明进行。

  村民大会并不能完全推进项目的进行。“光项目准备材料,我们就准备了半年,从开始盖第一个章到项目落地,经历了三任‘第一书记\’,我和张光为将光伏发电收益拨付到村民手中,几乎4个月没休息过。”省国资委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叶心瑜说道。他和清涧县挂职副县长张光为了这个项目能够正常运营,频繁地奔波于西安、榆林、清涧和村上,回不了家是常事。叶心瑜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就住在老乡的家里,一个从小生活在城里的人,却从来没有喊过一句累和苦。为了联系村里每一户,他每天都要在村子里上坡下坡,绕着这里走个几遍,来了半年,体重就掉了10公斤。和他一样还有省国资委副巡视员张黎,一有空就跑来瞅瞅,看看项目建设到什么情况,看看项目中的困难需要怎样解决。

  光伏项目落地成功,省国资委的人没有停下行动。“我们发现,这个村子贫困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病返贫。很多人没有钱看病,仍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张黎说。有很多村民在这方面意识淡薄,连最基础的农村合作医疗都不愿意交钱,所以他们决定在原有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2017年从光伏收益中拿出3万余元,为清涧县康家圪塔村全村500多名村民办理大病保险,并为该村建立卫生室,配备医疗器械及药品和乡村医生,尽可能地确保不因病返贫。

  继光伏电站扶贫项目落地之后,2016年,省国资委根据帮扶村水资源相对丰富、耕地资源富足的情况,继续投入资金380万元,实施河道迁移和盐碱地改造工程180余亩,并修建大型温室大棚53个,项目审批手续已经办完,目前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采取由村民承包、贫困户免费使用等方式开展大棚种植,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我还想再驻一年!”叶心瑜感慨道:“一个人驻村一年,可看着老乡脸上满足的笑容,实在是舍不得走,还想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3、紧扣精准 持续造血

  ***必须紧扣精、准两字,必须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

  下一步,省国资委计划将每年30余万元的发电收益和温室大棚承包收益70余万元作为康家圪塔村的产业滚动发展基金,确保该村的贫困户2017年底前全部脱贫,并惠及全村。通过这些措施,康家圪塔村有望在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达到5900余元。

  不仅仅是康家圪塔村这一个村,记者了解到,一年来,包括省国资委在内的扶贫团7家省级单位为帮扶的7个贫困村落实资金583万元。共派出驻村干部16名,为贫困户送信息送物资,为孤寡老人排忧解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同时,驻村工作队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从根本上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的现象,提高了扶贫效果。

  省国资委始终将“造血”两字作为扶贫最关键点,项目要做到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产业驱动,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省国资委还将按照高标准、新技术的要求,把项目建设成示范工程,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共念扶贫经,共圆脱贫梦。

新闻推荐

清涧县“红枣低改”忙

本报讯(靳天龙通讯员符海东)清涧县去年红枣喜获大丰产丰收之后,近年枣农处于低谷的心情逐渐回暖,对既爱又恨的红枣信心倍增。这不,笔者走入枣乡随处可见枣农朋友修剪忙的身影,从他们甩开膀子十足的干劲...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