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惠与红枣的不了情
老惠和老伴在分拣地里收回来的红枣。
朱婵婵 靳天龙 通讯员 张瑜
初次见到老惠时,他正和老伴蹲在院子里分拣刚从枣林地里运回来的红枣。老惠名叫惠作高,今年已经65岁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枣老板,但却和其他老板有所不同。一般老板应该是坐在办公室扮演着协调引导指挥的角色,而他是自己种枣、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真正的红枣“一条龙”服务。
老惠1985年就开始从事贩卖红枣的生意。起初,他只是从枣农家收购小量的红枣再运到外地,从中得到利润。到1988年,他已经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万元户”。但当时,红枣产业还比较混乱,都没有形成规模,他也只是贩卖一些新鲜枣和干枣。后来,他发现对红枣进行烘烤加工,不仅能延长保质期,而且还能提高其附加值。于是,他开始兴建烤房。烤房建起来了,就可以大量收购红枣进行烘烤加工了。经过烘烤加工后的红枣保质期延长了,就可以常年销售,而且销往湖南、东北等全国各地,老惠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如今,他的红枣烤房一年可烘烤红枣二十多万斤。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陕北的红枣连年减产甚至绝收。枣农们辛辛苦苦一年却没有收入,渐渐的很多枣农都对栽植红枣失去了信心,撂下枣林地外出务工了。由于本地没有红枣,老惠也只能从宁夏甚至更远的新疆买回来红枣进行加工,不仅不方便更主要的是增加了成本。看着黄河畔优质红枣产区的枣林地杂草丛生、土地撂荒,老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4年初,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去义务帮枣农打理撂荒的枣林。这样,他加工红枣的成本降低了,大量撂荒的枣林地也可以重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于是,他带着老伴举家来到清涧县双庙河乡安家畔村租了一院地方,这里地处黄河边,地形好、枣质好、交通也方便。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安家畔的村民后,村民们都很支持。“自己外出打工,家里的枣林地还有人帮忙打理。以后想回来了,自己的枣林照样有收入,多好的事哩!”村民白军伟如是说。就这样,安家畔村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将自己的枣林地交给了老惠。
200亩枣林地对于他们老两口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农忙时,他就雇佣几个工人一起帮忙打虫、剪枝。勤劳的他们还在枣林地里套种了南瓜、芝麻、棉花等其他农作物。在他们的精心打理下,安家畔村的枣林地恢复了原有的生机。但由于气候原因,去年的红枣也几乎绝收,但老惠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地管护着这些枣林地。
老惠告诉笔者,“今年的红枣比去年强多了,虽然也烂了不少,但还是有收入的。我对栽植红枣的信心没有倒,红枣的收成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的。”
这几天正是打枣的农忙时节,早上,老惠推着旋耕机继续在枣林地翻地,为来年做着准备;中午和老伴在地里打枣、拣枣;晚上回来还要将运回来的枣分类摊开晾晒。枣都从地里收回来后,再拿到自己的烤房加工后进行销售。
很多人对老惠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认为他不愁吃不愁穿,完全可以闲下来。他却淡淡地说:“与红枣打了一辈子交道,看着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产业撂荒了很心疼。帮他们打理枣林地,自己有收入。等过几年务工的枣农回来了,祖辈留下的产业也没有丢,何乐而不为呢!”
新闻推荐
5月19日,清涧县文昌社区居民李祥生家院子里十分热闹,不时传出阵阵掌声。这是清涧县秀延街道办文昌社区举办开展“两学一做”老党员讲党课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党员聆听了老党员白合炳老人讲党课。据...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