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千年枣树林 王晓鹏文/图

陕西农村报 2015-09-16 03:01 大字

枣儿成熟的季节,我们来到了黄河岸边的千年枣树林,目睹和见识了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而又饱满的千年枣树的风采和傲骨。

千年枣树林在清涧县玉家河镇王宿里村,这里是黄河大转弯河西的一块洼地,位于无定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地形险要,交通阻隔,因而幽深清净,少人往来。同时,这里四面高山环绕,山涧洼地水量丰沛,土地肥沃。特别的山谷小气候,使这里如同黄河岸边的“世外桃源”。因而,在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枣树林得以存续,虽历经千年,依然茁壮,依然枝繁叶茂,成为黄河岸边罕见的一块连片种植的枣树林。

扼守山川要地的唐王寨,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居住过的行营,他在这里指挥过一场大战役。历经千余年,这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古城堡,城寨下面的村子因此得名“王宿里村”。城寨古迹斑驳,瓷片遍地,可想而知这里历经了多少战事和变故。

王宿里村就在高大峻峨的唐王寨之下。村子很小,星星点点的窑洞散落在一片深绿的树林当中,千年枣林就环绕在村子周围。走进千年枣林,饱经沧桑的粗大树干在和煦的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条条绿枝之上,挂满了青红色的枣儿,惹人垂涎欲滴。

王宿里村67岁的刘文质老人说:“我们这片枣树,从我记事起,就有这么大了,听我爷爷讲,就是上一辈的人也说不清这些枣树到底长了多少年,我们年年打枣卖枣,这还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听同行的清涧县宣传部副部长高世雄介绍,几年前,经林业部门现场普查,王宿里村共留存120棵古枣树,又经过西北农科院的专家鉴定确认,结合相关史料记载考证,这片枣树最少已有1000年的树龄,有的树龄可能更长。

王宿里村说起这些枣树,人人感到欣喜,传说很多,故事不少,都是有趣精彩。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故事,就是与大唐有关。相传初唐时期,唐王李世民带兵路过王宿里村时,将士饥渴难耐,恰逢此地红枣成熟,香甜的大红枣让将士们欢欣鼓舞,士气大增,唐王品尝后也赞不绝口,十分喜悦,他还亲手植下两棵枣树,并鼓励当地村民广植红枣,充作口粮。

信徜徉在千年古枣林中,百余棵枣树相连成片,古朴粗糙的树干与稚嫩柔弱的新枝相映成趣,古枣树饱含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让人如同穿越千年历史,领悟千年风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刘文质说,今年,陕北旱象严重,这里雨水也不多,这些大枣树上的枣儿只能卖个二百多块钱,往年,一棵树的枣儿就能卖个三五百块,他家所承包的那几棵枣树一年卖枣也算一笔收成,可以贴补家用。

千年枣树,千年受益。王宿里村的很多人自小可以说是这片枣树养大的。从小父辈们就教育他们,要好好保护这片枣林,只要管护好,年年有收入,年年有枣吃。现在,虽然枣树年龄大了,产量低了,但王宿里人与这片枣树林有着独特的感情,多年来他们心存感恩,护爱有加。同时,这里远离喧嚣,远离纷扰,即使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枣林也没有因战火受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因为王宿里村承蒙枣树恩泽,明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在饥饿难捱的最困难时期,他们也没有砍树卖钱,更没有粗暴地伐林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可能正因如此,这片枣林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据了解,近年来,清涧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提升清涧红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民俗文化浓厚的村庄,县上正在配套开发相关旅游产业。同时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每年多次来到王宿里村,对千年枣树的生长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复壮养护管理。

如今,这120棵千年古枣树已被分到各家各户,由专人精心管护。这些古枣树虽然饱经风霜、满目疮痍,但风姿卓越、青春永驻。这片千年枣林已成为清涧县乃至整个陕北“枣文化”的一块瑰宝。

新闻推荐

清涧 335个村通了水泥路

本报讯(记者毛炜谭亮通讯员黄永胜)今年,清涧县投资2.06亿元,实施建设通村水泥路127条共计334.5公里,目前已全部建成通车。至此,该县15个乡镇(办事处)的335个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通车总里程达739.29公里,完成...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