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美味陕西系列报道 跳动的美食——清涧烙饼

陕西日报 2015-02-04 19:10 大字

清涧是榆林市最南端的一座城市,县城处于三山环抱之中,西临深涧——秀延河,涧岸、河床有青色石板层层叠压,涧石青青、涧水清清,故名“青涧”。明洪武四年(1371)改为“清涧”。

清涧有着“道情之乡”、“石板之乡”和“红枣之乡”的美誉。本周我们来到这里领略黄土地乡土文化的风采,品尝农家乡土美食——烙饼。 

  眼睛带你看清涧

清涧城倚山而建,西山高耸秀美,当地人誉称“笔架山”。登顶远望,山山峁峁连绵起伏,处处郁郁葱葱,片片翠绿映目,黄土高坡已然一改昔日“山头光秃秃、风起尘土扬”的历史了。忽然耳畔传来悠扬的乐声,循声望去,只见一座古色古韵的庙院内人头攒动,人们正在奏乐唱曲。这曲儿古朴悠扬撩人心扉,热情奔放动人心弦。仔细询问,原来他们所唱的,正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流传已久的“清涧道情”。笔架山上唱道情,古老的乡土艺术与悠扬的庙宇建筑相互映衬,给笔架山增添了浓郁的传统文化风采。

迈步清涧县城,你会看到街道路面一律用方整的青石板铺地,既清洁又美观。在清涧,这石板的用处可真不少,可以盖房砌窑面,做石案、灶台、石桌、石磨石碾等生活用具,甚至能雕刻花卉、人物和动物制成精美的石板画,清涧人将石板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无愧“石板之乡”美誉。

清涧盛产红枣,走进这里的红枣基地,满山遍野长满了枣树,棵棵枣树枝条茂密,枝条的绿叶间挂满了颗粒饱满的大红枣,阳光照射下如串串红玛瑙晶莹闪亮,随手摘一个放进嘴里顿觉酥脆甘甜,嚼一嚼汁溢满腮。据当地枣农介绍,我们吃的叫梨枣,近年来聪颖勤奋的清涧人相继培育出了牙枣、白枣、脆枣、团枣等多个优质品种,既有宜于生吃的,也可晾干煮熟做枣泥糕点,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做成芝麻枣、熏枣、乌枣、金丝蜜枣、酒枣等枣类食品,这些枣产品远销日本、泰国及欧美等国,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

   舌尖带你咥清涧

清涧是个徜徉在山沟沟里的城市,这里的美食富含浓郁的乡土风味。吃腻了生猛海鲜、南北大菜的人们,来到这里品味农家乡土饮食,定会感受到另一番别样的美食滋味。而烙饼就是清涧当地名小吃之一,说其有名是因为它原本只是农家常见饭食,如今却广为流传,出现在本地和外地饭店餐馆的食谱上。

走进一家清涧石咀驿烙饼店,店主人宋毛小热情地为我们端上一盘刚刚出锅的烙饼,然而桌上的盘中并“无”饼,却是一盘呈圈状并层层叠起的焦黄色面条卷,撕一条薄薄的饼条入口,只觉外脆里嫩,薄脆的表皮散发着油的清香,软嫩的里瓤则蕴含着麦面的醇香和微甜,真是越吃越香、越嚼越有味。据宋毛小介绍,清涧的烙饼因层多故有“千层层”之称,而要做这“千层”烙饼的妙招则在于水温,和面时水温太热面就烫“死”了,烙出的饼不香口感差,水温太低则面硬不能撕成“千层层”,只有用七八十度的水和面烙饼,才软嫩可口还不易烙焦。和好面后,将其擀成薄片,擀得越薄烙出的层越多。再在面片上抹上当地上等清油和葱花及五香调料粉,既是调味品又使面片互不粘连。最后将面片卷成条后用手掌压成圆饼,放入平底锅一烙即熟,这样做出的烙饼用手一撕即成“千层层”,既美味又美观。

 文化带你读清涧

清涧是个蕴涵着深厚文化底蕴、令人神驰遐想的地方,有一首名诗在这里诞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没错,这正是毛泽东主席1936年2月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清涧袁家沟,登上山峁观陕北雪景后写下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在这首经典作品中,毛主席不仅赞美了北国风光,还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并豪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是这豪迈之气,引领着中国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

而在中国文学界,清涧又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就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农家,正是幼年和青年时期在这里的艰苦生活,磨砺了他的性格和意志,而黄土地丰彩的人文氛围,也赋予他丰盈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巨著《平凡的世界》,成就了他骄人的文学业绩。为了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坛巨匠,清涧县在位于石咀驿镇王家堡村修建了路遥纪念馆,每天有来自各地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在这里品读路遥的创作历程,真切地感受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及其作品史诗般品格的艺术魅力。

一方热土,一道美食,一首名诗,一位大家,这,就是大美清涧!文/宋星辰

新闻推荐

清涧籍军官惠飞荣立二等功

本报讯(记者齐小英通讯员赵山学)12月25日,清涧县人武部收到来自新疆某部寄来的立功喜报:今年初,该县籍军官惠飞在执行任务时,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贡献突出,荣立二等功。2009年,惠飞从大连理工大学毕...

清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清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