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清涧模式” 二、认准的事情不松劲,坚持不懈见成效

榆林日报 2010-11-02 13:01 大字

(上接第一版)形成构建清涧枣业的“十大支撑体系”,即:组织领导、政策制度、监测管控、资源保障、工业发展、市场营销、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信息互动、文化宣展体系。从此,清涧有了一个路径清晰、目标明确的符合清涧发展的总体思路。

清涧县委、县政府确立以红枣产业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后,全面打响了“一体两翼”战略开发的攻坚战。

1、抓基地建设,打坚实基础。红枣产业按照东区消灭空白点、中区打造精品点、西区建设示范点的总体要求,坚持每年新栽红枣5万亩,1个乡镇培育1个万亩以上示范点。他们积极倡导和鼓励大户承包办基地,并在资金、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目前,清涧县涌现出10多个百亩以上个人承包办基地大户;要求每年度,西区每个乡镇必须新建500亩的红枣精品示范基地,东区每个乡镇必须新建200亩的红枣精品示范基地,并且全部为高标准矮化密植园;大力整合农村和农业闲散资金,全面向红枣基地建设倾斜。凡享受财政扶助资金的村庄及个人,都要创办红枣基地。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每年必须新发展枣林100亩。红枣加工企业每年享受1万元南扶资金,必须办好1亩高标准、高质量红枣基地,否则,政府不予支持;对原退耕还林地块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全部补植枣树。同时,县上要求县级领导包抓乡镇,部门、单位和省、市驻清各单位包抓示范户。基地必须达到统一标准要求,并实行挂牌管理。对自愿领办、带办红枣基地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不影响工资晋升、工作调动的前提下,除对所办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外,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和提拔使用。目前,全县枣林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挂果林48万亩,盛果林38万亩,百亩以上红枣管理示范园116个,年产鲜枣15.5万吨。石材产业,集中抓清涧河流域和中东部店则沟等区域的资源开发,运用新理念,实现由传统分散开采向现代集约化规模生产转变,由自产自用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转变。目前,全县有81家石材加工企业和个体户,年产石材10万多方。粉条产业,在扩大西部黄土丘陵区域洋芋种植

规模的同时,充分拓展外部市场,让定边、靖边、宁夏、甘肃一带的洋芋成为清涧的粉条生产原料基地。目前,全县有3000多个粉条加工点,430户加工厂。

2、发展加工工业,带动产业延伸。清涧县兴企业强“龙头”,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石材、粉条经济,使“三大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壮大加工企业群体,全力提高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一是政府强势推动。积极鼓励国有、集体、个体,通过合股、合资等多元投资方式发展加工工业,从而催生了一批工业企业,促进了一批工业项目的上马。4年内,仅南扶资金一项支持红枣工业3600多万元,并带动民间资金2亿多元投入红枣工业。二是能人积极带动。在鼓励干部职工分流领办、兴办企业政策的感召下,一些能人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工业开发大潮,相继建成大批红枣加工实体,促进了“企业连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业大开发格局的形成。几年内,巨鹰、宏祥、人和仙、西北土特产等一批老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枣生堂、老河坝、老陕北、百城木雕等一批新企业迅速崛起。三是园区大力牵动。清涧县在西城区已整理出近500亩连片土地,作为工业集中区一期工程进行开发。目前,清涧6户红枣企业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8户获得QS认证。巨鹰、宏祥分别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2008年,清涧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清涧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加工企业获得直接出口权,全县工业产值4.7亿元。

3、大力培育品牌,全面提升“一体两翼”产业整体水平。清涧县坚持“质量奠基、品牌领路、自主开发”的品牌创建思路,把品牌培育当成产业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重点通过红枣文化开发、共享技术体系建立、营销和宣传资源整合、扶优抑劣、品牌升级创优和竞争规则重建等措施,积极推动品牌战略开发工作。通过积极参加或举办各种商贸洽谈会、产业研讨会、专业节会和系列化宣传推介活动,全方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在明确品牌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引导企业加大注册保护力度,积极防范假冒伪劣现象。目前,全县红枣加工有7大类、100多个品种,有中国著名品牌1个、陕西名牌产品1个、地方知名品牌9个。

4、重视科技研发,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清涧县突出抓了红枣科技方面的引进转化、合作开发、研究试验与应用推广活动。他们依托省红枣研究中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展开了企业产学研联合体和县属红枣科技研发中心联建工作。引导宏祥、巨鹰、人和仙、枣生堂等红枣龙头企业,注重新产品研发与开拓,先后开发了红枣油炸酥片、红枣生物发酵醋饮、枣木工艺品等工业化新产品,积极推动了红枣工业的深度开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他们邀请专家每年对枣农进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了红枣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他们建立专家大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红枣专业研究团队进驻清涧。目前,“陕西省红枣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在清涧挂牌并开展工作,是榆林市唯一一所红枣研究中心。清涧县将启动建成全国红枣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他们还通过合作开发、独立开发等多种形式,对红枣标准化基地、防裂防烂、精深加工等实用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不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开拓市场,不断扩大营销网络的覆盖面。清涧县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思想,指导组建多种形式的枣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红枣企业家和经纪人队伍,努力构建交流合作、公平竞争、合力对外、互信共赢的商业平台。积极在重点区域设立营销机构,扩大红枣营销窗口。筹建功能齐全、配制先进的红枣集贸市场,以优质服务、低成本的交易和一流的商业信誉,赢取秦晋大峡谷枣业带枣业中心的优势地位。他们创建“中国西部红枣网页”,全面开通县、乡两级各部门各单位电话信息服务。依据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基本条件,帮助企业申办各种层次的质量、安全认证,全力打通涉及国内、波及海外的市场准入通道。目前,清涧县的红枣产品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点,市场覆盖率达到34%,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粉条已成为周边市县的加工特产地,石材产品远销西北及华东等地。

6、建设产业文化,推动产业增值。一是超前规划特色鲜明的产业文化体系。构建以红枣产业物质文明为基础,以陕北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背景,以红枣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铺垫的枣业文化体系。二是悉心打造艺术魅力恒久、商业价值兼具的产业文化精品。重点以石板、枣木等特色资源为载体,将蕴含历史典籍、人文故

事、诗歌书画等经典著作与远近闻名的清涧石板结合起来,着力开发坚固美观的石板装饰、枣木家具、枣木根雕,使这些产品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煤炭。他们还全心打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城乡景观群。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河滨路民俗文化长廊、岔口红枣文化广场等,都是清涧红枣产业文化开发的缩影。

三、来自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将在创新实践中产生更大作用

总结清涧的经验,“清涧模式”应是:因地制宜、规模生产,龙头带动、科技引领,品牌经营、文化推动。这样的模式是清涧在创新活动中精心打造的,必将对全市特别是南部贫困县区发展县域经济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清涧的创新实践,为我们引发如下启示:

1、领导是关键。追求富民富县目标,清涧县历届县委、政府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清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赞赏的是:从2006年开始,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清贫的条件和匮乏的资源环境,把清涧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踏踏实实谋事、干事。他们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全力构筑畅通的产业发展“绿色通道”,使清涧县在困境中悄然奋起。2009年,全县GDP达16.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分别是2005年的3.4倍、1.9倍和2.5倍。清涧县于2008年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在综合名次进位最快前10名县区中名列第二,上升了29个位次。一个县发展靠的是这个县的人民,但没有一个事业型的班子,一切都在等、靠、要,发展只能是空喊。党委、政府是凝聚力量的核心。

2、思路要创新。清涧有三大资源,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他们确定了“一体两翼”的经济架构,确立了“枣赢天下”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五大战略目标”和“十大支撑体系”为内容的、较为全面系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以全力打造“中国红枣第一县”为目标,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兼顾原则,经济与文化互补,文化与经济互动原则。在全县推行大户连片承包制,推进规模化经营。改变石材经营策略,用现代加工手段,将雕刻艺术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附植其中,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价值,为农民

增收开辟了渠道。目前,清涧的红枣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粉条收入占到西区农民现金收入的39%,石材收入也正在显现。

3、产业需延伸。清涧县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用大户承包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有规模、高标准示范园。目前,全县土地流转3.9万亩,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如杨文春夫妇在县城北牛家湾村承包了3500亩土地办起了有机红枣矮化密植科技示范基地。他们以“龙头”来联结基地、市场,延长产业链。全县从红枣加工,到红枣包装、纸箱生产一条完整的红枣产业链正在形成,特别是“枣生堂”红枣饮料的上市,使红枣产业在深加工上有了质的飞跃。枣木根雕的出现,不仅延长了产业链,且使红枣产业产值大增。近年来,清涧县兴办了3个有规模的石材加工企业,其中火星公司开发了千余个工艺产品。九天薯业、光远薯业一批重点企业步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的轨道,让红旗沟、神延铁路沿线的粉条产业优势得以发挥。清涧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值增效的必由之路。只有提高产业化水平,才能走农村工业化的路子。

4、市场在拓展。清涧县把开拓市场作为产业开发的重要环节。他们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加快落后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实施丰产优果工程,积极开展“清涧木枣”原产地保护。他们本着“深层挖掘,多形式互动,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在黄河西岸、无定河两岸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红枣生态旅游基地和红枣大观园,积极挖掘红枣历史文化,打造红枣文化名片。积极整合宣传资源,全力提升三大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三大产业产品特别是红枣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更谈不上效益。然而产品的市场在于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决定产业规模的大小。

5、发展靠科技。清涧县的主导产业发展,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重视科技开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创建科研基地,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09年7月,陕西省红枣研究中心在清涧县落成,形成了“基地+公司+院校”的科研推广模式,产学研结合,加快了引进转化、合作开发、应用推广步伐。宏祥枣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枣气调保鲜冷库技术已获国家专利,“枣生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全程技术由省红枣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使该公司成为陕西投资规模最大的红枣深加工企业。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前景看科技,发展后劲同样要靠科技支撑。

文/靳山厚 惠永明 徐鹏程A③

新闻推荐

639套现代信息设备“进村入户”

本报通讯员李红区王皓报道日前,清涧县将372套电脑和打印机等相关设备发放到372个行政村的农村信息员手中。至此,该县639个行政村全部配发了现代信息设备,这标志着该县农业信息设备“进村入户”工程...

清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清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