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色清涧行杨波海

咸阳日报 2010-10-22 13:49 大字

金秋时节,我与几位朋友去陕北清涧县。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名闻遐迩的革命老区。

晚九点多我们到达清涧县城,驱车经过灯火辉煌的沁园春大桥,来到位于汉元街的清涧宾馆。沿途街道真可谓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没有想到这个处于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小县城夜间亮化是如此的璀璨夺目,堪比现代化大都市,甚至还更胜一筹。回望夜幕下秀延河西岸的笔架山,其上也是“星光”闪烁,宛若银河从九天而降,蔚为壮观,后来听当地朋友介绍,那是利用太阳能白天发电,晚上发光,点亮群山,我不禁为之惊叹!

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又游览了横跨秀延河的沁园春大桥以及河西岸的文化主题公园,镶嵌在大桥和河岸石栏杆上的石板雕刻文化长廊独具特色,令人叫绝。

大桥栏杆的石板雕刻,系统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清涧的光辉历程,回顾了清涧县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以及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历史,岸边的石刻长廊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总共150多幅石板雕刻,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既有文字介绍、诗词名言,又有情景绘画、人物故事。特别是桥头的“沁园春大桥”桥碑、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全秦要户”巨石石碑,以及公路边的笔架山山体上的巨幅浮雕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格外引人瞩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下午,我们先后参观了该县高杰村镇的高家坬塬和袁家沟村。从清涧县城出发,单程50多公里,全部是新修的水泥公路,但峰回路转,曲折蜿蜒,一路上竟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高家坬塬。想想当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转战陕北,步行、骑马,走的是土路、甚至羊肠小道,那曾是多么的艰苦卓绝啊!高家坬塬地处一座梁峁上,地势奇特,山高塬阔,视通八极,1936年2月7日,毛泽东在视察东征地形时,登上此塬,恰遇大雪,顿生无限感慨,不禁视通古今,激情澎湃,胸中充盈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回到袁家沟以后,毛泽东挥笔吟就了气吞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那时的毛泽东只有43岁。74年后的今天,天命之年的我第一次登上高家坬塬,站在毛泽东曾经站立遥望的地方,一览群山之逶迤、黄河峡谷之险峻、黄土高原之雄浑,领略北国风光之壮美,体会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我的心胸和视野也为之开阔,一种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之情和决心与命运抗争的情怀油然而生。

袁家沟堪称“传奇村”,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三山环抱,一水穿流,山坡相对,临水而居。就是这样的小山村,1927年就创建起中共党支部,百名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1936年2月,毛泽东为了东征抗日,率领红军总部,在此生活了16天,向全国发出著名的抗日《东征宣言》,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这个小村,走出了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有8位副省级、28位地市级和70多位县团级干部遍及全国。当我面对红军东征浮雕和《沁园春·雪》浮雕词碑,走进毛泽东旧居,抚摸他睡过的土炕,凝视他用过的小炕桌,浏览他当时的照片时,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74年前,一代伟人正在这土窑洞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情景。是啊,中国革命正是从这陕北的小山村、土窑洞里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这里,不愧是红色摇篮、革命圣地。在神奇的陕北,不知有多少个像袁家沟一样的小山村,曾经演绎过令人惊叹的红色传奇。

我很庆幸,在这个金秋送爽的美好季节,能有一次清涧之行、一次红色之旅,使我的灵魂世界受到一次真正的陶冶,精神世界得到一次真正的洗礼。(C)④

新闻推荐

弘扬黄土文化传承路遥精神

白宜勤(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关于对路遥的精神研究我有这么几点看法:第一点就是要认真研究黄土文化,传承路遥精神。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格与人性方式的集体反映,文化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路遥从黄土地上走出...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