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强基础兴产业抓科技促增收

榆林日报 2009-12-16 22:41 大字

强基础兴产业抓科技促增收

本报通讯员王森胡斌报道 榆阳区按照“资源整合、板块开发、整乡推进、分类扶持”的开发思路,使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4993万元,小额信贷资金6007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479万元;有95个扶贫重点村得到开发,其中48个村已实现小康;东南部山区7.4万贫困人口中有4.66万人脱贫,山区9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65元增长到去年的2582元。

建成集中移民点34个,实施移民搬迁1031户4925人。扶贫贷款扶持羊、菜、杏、牛主导产业,使得2.21万个农户和“山立”羊子营销、“金华”蔬菜种植、“益民”“旺达”大扁杏加工等农业企业得到扶持。全区羊子饲养量达到161万只,生猪70万头,牛2.7万头,大棚菜2900多棚,大扁杏10.2万亩,为农民增收建立了稳定来源。实施科技扶贫10多项,促进山区小杂粮基地建设,推广双沟地膜绿豆种植技术、引进推广大成谷子新品种;研制、推广多功能饲草饲料粉碎机、铡草机、大扁杏杏核分离机、穴播机、铺膜机5722台;引进推广科多4号、8号青饲玉米新品种,年种植面积3万多亩;推广大棚菜膜下暗灌技术;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1万人次。实施卫生、教育、信息扶贫,装备建设10个乡镇卫生院、3所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扶持311个家庭贫困大学生、优秀高中生完成学业,完成“雨露计划”和职业教育培训1800多人,扶持10个村安装电脑、宽带,1870户农户安装了电视微波接收设备、载波电话,贫困乡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实行“资源整合、板块开发、整乡推进”开发战略。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0万元,小额信贷210万元,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全面启动刘千河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将“双千项目”的6个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1个移民示范村、31个扶贫重点村纳入规划。

分类扶持,探索贫困人口扶持新方式。对留守的农民,扶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养羊、小杂粮种植、大扁杏栽植为主的种养业,从设施、设备、科技等方面配套扶持,科学种养,规模发展,实现依靠产业居家致富;对孤寡、呆傻、五保等特困人群,采取低保扶持、集中供养的办法,提供社会保障;对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按照培养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的新型劳动者的要求,通过扶贫资金补助扶持他们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实现技能转移就业,被列入榆阳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去年以来已扶持800多人接受职业教育。

推行“社区主导、群众自主”理念,探索扶贫项目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村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保障扶贫开发工作规范有序实施。

榆阳:扶贫开发做法新

本报通讯员贺子勤 白其报道 清涧县按照“强基础、兴产业、抓科技、促增收”扶贫总体工作思路,紧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全力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扶贫移民、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小额信贷等各项扶贫工作,铺出农民致富路。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208个,项目拓宽村级道路194.5公里,新修村级道路189.22公里,新修生产道路1035.85公里,拓宽生产道路18.5公里,新修桥涵154座,新修及补修淤地坝108座,新建饮水工程69处,平整土地60亩,维修机井35口,打旱井10口,维修学校13所;建红枣基地及品种改良13480亩,完成已建设村的村容村貌整治;移民扶贫搬迁贫困户2599户、12825人,新建窑(房)5460孔(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820人次,发放各类实用技术书籍8万余册;“雨露计划”培训输出学员4900人;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累计争取包扶资金628.3万元,小额信贷累计投放贷款4210.8万元,累计投入资金8096.29万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467.99万元,争取社会帮扶资金628.3万元。

通过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该县已减少贫困人口7.52万人,其中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3.4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4.12万人,使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清涧:扶贫铺开致富路

新闻推荐

再续“秦晋之好” 石清黄 竣河工工大通桥车

12月20日,石楼县张家河村的村民霍义平(左)骑摩托车经过石清黄河大桥。他说,以前去陕西清涧县只能靠木船摆渡过去,现在大桥通车后,交通变得便捷多了。当日,一条横跨黄河、加深“秦晋之好”的新纽带——石...

清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清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