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保存了48年的奖状:记录一段火红岁月 传承一股奋斗精神
邓承国和他珍藏的奖状
家住玉州区禾塘地的邓承国从教36年,给无数学生颁发过各种奖状,但他保存有一张48年前的表彰劳动成绩的奖状,是别人给他颁发的。邓承国说,这张奖状记录了他的青春和一段光荣的经历。
骄傲!十九岁成为“劳动功臣”
邓承国保存的这张奖状背面已泛黄,但正面的黄底黑字及红旗、天安门等图案仍十分清晰。奖状上面写着:“邓承国同志在一九七四年度治理南流江大会战中,成绩显著,荣获乙等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落款是“中共玉林县委员会 玉林县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四年八月”。
“那是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第二年,我刚19岁。”邓承国缓缓打开话匣子。那年,他居住地所在的东明大队组织人员到福绵沙田铜鼓坡参加治理南流江大会战,劳动形式是担泥。他与同生产队的十几个青年一齐加入了大会战队伍。
当时,邓承国和200多人驻在南流江裁弯取直铜鼓坡河段,任务是把河底挖出的泥挑到120米开外的河岸。每天,他和工友们从河底顺着30度斜坡挑担而上,一双泥箕坠在扁担的两头,沉甸甸又晃悠悠。“那时,每人每天的任务不少于100担,每担不少于50公斤,有监工专门称重的。”邓承国说,他当时体重不足50公斤,但每天都能出色完成任务。也有些“捣蛋鬼”,故意在泥箕下层装上石头,但都骗不过监工的眼睛,每担公斤数不够的,就会被扣工分。“大约是10工分一日,换算下来,是2角钱一天。”
说到工分,邓承国的老伴蒋姨说,那时的生产队都是按工分分配物资的,如猪肉、花生油、鱼等。“他最多得过2000分。”蒋姨一边笑一边指着老伴说。
自豪!为国奉献获奖终身难忘
参加治理南流江大会战期间,邓承国和200多名工友集体住在距河床600多米的一处荒郊野岭,一排长长的工棚内,用杉木搭起一张张床铺,棚内每隔一段就挂一只15瓦的灯泡。
“那时,我们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出工到中午,回工棚吃完午饭休息一阵子,又开始下午的劳动。”邓承国说,有专人负责伙食,每餐的米饭一人一盅,菜以蔬菜为主,肉菜是一刀切猪肉炒萝卜或洋葱头,收工归来的他们吃得香喷喷的。
“那段劳动的日子不枯燥,也不觉得累。”邓承国说,虽然每天挑担达5000公斤,还要爬坡,但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被改造山河、人定胜天的精神鼓舞着,没有人喊累,更没有人埋怨,有的是参加劳动、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一腔热血和干劲。
一个月后,邓承国和伙伴们光荣地完成了这一高强度的劳动任务,这一河段的治理南流江大会战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天,在总结表彰会上,当邓承国听到主席台上念出他的名字,并宣布他获得“玉林县治理南流江大会战乙等功”荣誉时,他十分惊喜。“除了领到这张奖状,还有奖品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朵大红花。在我看来,这是何等的光荣啊,令我终身难忘!”回忆起48年前领奖的场景,邓承国动情地说。
那年冬天,邓承国还光荣出席了在铜鼓坡召开的中南五省水利建设现场会议。过后,他编写了歌曲“高高的铜鼓坡,茫茫的铜鼓坡,这里来了英雄多,他们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来这里大搞水利建设……”以纪念那段火红的日子。
记者手记:
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干流在玉林市境内长160多公里,至1976年底,南流江先后疏河、裁弯取直13处,长度9.6公里。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这些水利大建设,为之后玉林市的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完全是“土法上马”,一砖一泥全靠肩挑手扛;那时没有丰富的后勤供给,人们吃着以蔬菜为主的饭食,但无碍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满腔激情为国家建设使出浑身力量,创造出一个个“人定胜天”的奇迹。如今,火红年月的种种艰苦已成为过去,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如当年嵌在河堤、大坝、空中渡槽上的这句巨幅标语,有些精神不会磨灭,会如永恒的星星,即使穿越时间迷雾,依然灼灼闪光。
新闻推荐
玉城40套公租房将进行实物配租 现场抽签配租时间:3月10日上午 地点:玉林市城乡房产管理所
本报讯(记者覃琴)记者从市房管所获悉,2022年度第一期符合玉林城区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条件的家庭保障户名单已经确定,共有40...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