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听力健康 助听障儿童走进有声世界
▲听障儿童在上集体课。
▲玉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老师为听障儿童开展一对一训练。
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爱耳日的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字统计,广西听力残疾有84.8万人,每年新增1000多名听力残疾患儿。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增长。那么,玉林市残联部门如何针对听障儿童展开救助和康复训练?健全人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保护听力?
康复救助 为听障儿童打开有声世界的一扇窗
“上课啦,请小朋友们先拿出红色的橡皮泥……”3月1日下午,玉林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内,草莓班的十几名听障儿童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手工。这些可爱的孩子除了耳朵上戴着人工耳蜗,看上去和普通孩子没有太大不同。婷婷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孩子,今年6岁,到康复中心已经有两年多时间。2年前,家人发现4岁的婷婷还是只会咿咿呀呀,和她说话也没反应。她的父亲周显强着急了,带她去做系统的检查,最后确诊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这一结果,给周显强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医生告诉他们,人工耳蜗可以让孩子重新恢复听力。可是人工耳蜗市场价高达十几万元,还要支付手术和其他治疗费用,再加上之后的康复训练,这笔钱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幸运的是,有朋友告诉周显强,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成为照亮这个家庭的一束光。经过申请,婷婷不仅免费享受到人工耳蜗产品一套,并得到了免费的康复训练。如今,婷婷会说简短的句子,日常沟通已经没有问题。周显强经常向老师感叹,孩子的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
“对于听障儿童,国家和广西都有相应的救助政策,比如免费植入人工耳蜗、适配助听器、免费进行康复训练等。需要救助的听障儿童可由其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或居住证发放地的县(市、区)残联提出申请,并填写相关的审批表,在经过审核和公示后即可。”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吴冬梅告诉记者。
康复训练 打通听障儿童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
对于听障儿童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聋儿先天没有听力,因此他们不知道“听”是什么,不能与动作相连接,更不知道如何将听到的说出来。因此,听障儿童必须经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才能学会说话,与人交流,最终和健全孩子一样上学、读书,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18年,3岁的洋洋来到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当时他刚刚移植入人工耳蜗1个月,虽然可以听见声音,但不懂如何辨识各类声音,甚至连最简单的模拟发音都不知道怎么说出口。在这里,洋洋首先学会了发音,后来,又学会了表达。如今的他,已经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并顺利地进入了幼儿园就读,能跟上同龄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同学朋友相处也很正常。像洋洋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自2012年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成立至今,已有200余名听障儿童到此进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效果较好的儿童已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进行正常学习。“听障儿童所在的语训部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开设有集体课、小组课和单训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师杨思萍介绍,听障儿童入训后,康复中心的老师会对幼儿的听能状况进行初期评估并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一对一进行单训课指导。而集体课和小组课则包括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等课程,就像小朋友在幼儿园一样。
听力筛查+听力保健 聆听精彩未来
“我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4个患有先天性耳聋。这种先天性耳聋会影响宝宝的语言发育,轻则是说话不清楚,重则是不会说话,成为哑巴,即所谓的因聋致哑。”玉林市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喉科负责人唐业卫医师表示,6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形成的黄金期,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宝宝,不管他的听力损失有多严重,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及时给他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且在此期间接受专业康复训练的,绝大多数可以正常入学,融入社会。而如果宝宝一出生就有听力问题,家长又在宝宝一到两岁以后才发现有问题,那么宝宝就会错过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所以一出生就做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做到早发现?据介绍,新生儿出生后2天至出院前进行第一次初筛,对未通过初筛的,在出生30-42天进行双耳复筛,复筛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3个月内进行听力诊断检查。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护耳朵?唐业卫建议,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经常挖耳朵,也不要经常佩戴耳机,耳朵里不要经常进水,保证耳内清洁;尽量少接触噪音环境,少去噪声太大的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一旦感冒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中耳炎;尽量避免使用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新闻推荐
警民合力抢修电缆。3月1日10时30分左右,在福绵区政府门前一红绿灯处,有几根电缆掉落并悬挂在道路的中间,占据了两条直行车道...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