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售卖的 “私房美食”能放心吃吗?
周凤萍在研制新品点心。去年她开了一家实体店,办理了相关证照,让市民吃得放心。
动物奶油蛋糕、私房菜品、网红饮品……自制私房美食在微信朋友圈的营销大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号称“纯手工制作”“特色美食”的自制食品备受年轻人青睐。
那么,这些“私房美食”能放心吃吗?在朋友圈售卖是否有相关政策和部门约束管理?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私房”美食受年轻人热捧
“今年,家人的生日蛋糕都是我在微信上的这家私房蛋糕店订的,这家店用的是纯动物奶油,好看又好吃!”市民李晓楠经常通过微信朋友圈下单买些“私房美食”,不仅方便、快捷、花样多,而且卖家一再表示是新鲜制作,用料很足,这让她感觉吃起来很放心。
诱人的美食图片再配上卖家的刷屏“吆喝”,“私房美食”俘获了一众吃货的心,不少年轻人热衷在微信上购买自制食品。市民陈馨语的朋友圈里,光是卖美食的微商就有十几个,自制美食的广告几乎天天刷屏。记者发现,这些美食微商大多声称“用料精良,无任何添加剂,送货上门”,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实时播报当天的制作和销售情况。
记者随机采访了12位市民,有10位有经常在朋友圈购买自制食品的经历,其中又以女性居多。说起食品安全,一些受访者表示:“卖家会在朋友圈晒食品制作的视频,而且是朋友介绍,所以没有过多担忧安全、卫生等方面问题。”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市民李娜就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李娜告诉记者,她在微信朋友圈购买的牛肉干上写着保质期为5天,但是第二天就吃出了变质的味道,找店家理论,店家表示可以换货处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变质问题,店家也没有过多解释。
购买自制食品需谨慎
虽然微信卖家都坚称自制的食品安全健康,然而能否吃得安心,仍是萦绕在不少消费者心头的顾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部分实体店家以微信朋友圈作为营销手段外,朋友圈自制食品的卖家大多没有实体店,未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也没有食品安全经营许可证,一般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制作环境,很难确保食品安全。
记者从玉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根据国家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销售食品,商家都应该按相关规定取得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也应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餐饮安全科科长黄永新说:“以制作蛋糕为例,标准的蛋糕生产有一整套行业规范,但大多微商烘焙是在自家厨房进行加工,加工设施、储存设施以及环境卫生大多达不到相应规范标准,不能确保成品的安全性。”黄永新说,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期维权也会比较困难。
微商食品经营市场尚未受到严格规范和监管,众多新式营销手段违法边界也比较模糊,应该谨慎对待。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就餐消费时,应尽量前往正规门店、网点消费,一旦出现事故和纠纷,方便追溯和维权。如遇到不法微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请及时拨打“12331”举报。
主动接受监管共筑双赢
不难发现,售卖自制美食的微商靠的多是信任和口口相传,缺的是资质。
周凤萍从2015年开始摸索经营,从私房到工作室已经有五年多了。“我觉得口碑是最重要的。”她坦言,此前质量把关全凭“良心”。去年,周凤萍在金港路开了一家实体店,店内环境卫生整洁,店里摆放了几张桌子供客人堂食,在显眼位置也挂上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虽然我的顾客大部分都是上班族,来店内堂食的并不太多,开实体店成本也增加了不少,但有了实体店,有了齐全的证件,能让顾客吃得更放心。”周凤萍告诉记者,开实体店也更方便客户小份量购买,可以到店里自提,降低配送成本。
在玉林城区清宁路某家正在装修的美食店铺门前,店长赵宏林正忙着协调工人安装厨具、消毒柜等设施。他告诉记者,他们家做微商售卖捞汁小海鲜、小龙虾等私房菜已经两年多了,积攒下的口碑让他决定开实体店扩大客源。同时,赵宏林也注意到应该完善自身资质问题。上个月,他到玉州区政务服务中心咨询了注册办理相关证照的事宜。
像周凤萍、赵宏林这样,从微商起步,积累了一定客源后,转型升级为实体店的不在少数。记者调查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美食微商选择开实体店铺,是为了更好地招揽顾客、稳定客源,便于顾客实地看货、取货。今年在广场东路开美食实体店的商家李嘉玲告诉记者,开实体店,一方面可以和前来取货的顾客联络感情,增强客户体验,另一方面主动接受监管,让顾客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无小事。广大群众也希望相关部门细化相关监管办法,做到有律可循,肃清消费环境。
新闻推荐
儿子失联九年 父母报警求助 经大数据比对,玉州警方助一家人团聚
本报讯(记者李楷诚通讯员黎勇)和家人吵架后,时年27岁的庞某逐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思儿心切的父母在得知警方的“团圆行动”后...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