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榆林话”格言

榆林日报 2021-06-04 08:36 大字

南村

“你哄地皮,地皮哄你的肚皮”“小时偷针、长大了抽筋筋”“油瓶跌倒也不扶一下”“穷也穷得钢骨些儿”……小时候,我基本是在母亲这样的格言、俗语的地道“榆林话”环境下长大的,所以直到现在,对这些语言都记忆深刻。

母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神木南部的小山村,她说自己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因为家里穷,所以很小就务农了。嫁给父亲后,她也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辈子都没离开过神木,县城就是她的全世界。

母亲所处的时代信奉的是“棍棒教育”,所以我对类似笤帚一类的“上古神器”一点儿都不陌生,隔三差五就会被“教育”。不去上学、不去放牛等等,反正我得接受她那“听话”主义的思想教育。母亲每次出手都不善择器,反正顺手拈来,但当她的“棍棒”和她的方言骂声配合得动态平衡后,落在我身上的棍棒就举得高落得轻了,打得自然也就不疼了。

准确地说,类似“油瓶跌倒没人扶一下”这样的俗语、谚语,是译后的!母亲说的时候一口本地方言,非常拗口难懂。据考证,榆林方言的形成期应该在秦汉时期,并在积淀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先秦汉语。如神木人骂别人不挪动地方,骂成:“把你晏驾哈了!”而“晏驾”在古代汉语中指帝王的驾崩,语出《战国策·秦策五》:“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这是一种极有水准的讽刺和谩骂啊。

榆林类似这样的方言有很多,涉及领域宽泛,从做人、做事到农事等,而这些难懂的方言在母亲的驾驭下,琅琅上口,流畅顺达,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满嘴顺口溜地表达着生活和生存最粗糙的哲学。而关于农谚的就更多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你哄地皮,地皮哄你的肚皮”……如果不是赶上城市化,我可能就顺理成章地接过父辈的“农具”,成了农民,这些方言版的农事民谚就得会,其中饱含的是多少代陕北人的生存哲学。

一次和母亲去地里种玉米,我贪玩不认真干活,母亲就训斥我“你哄地皮,地皮哄你的肚皮”,意思很明显,你不认真耕地、除草,糊弄土地,到了秋天土地就“糊弄”你了,让你饿肚子!这种通俗易懂的民谚,配上她那一口流利标准的方言,就有了另外一层意思:咱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就得踏实肯干,才能生存。而我那时候起就明白了“人懒五谷不分”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小时偷针,长大偷钉,老了抽筋!”打记事起就对母亲这句话心存疑虑,偷个针咋会被抽筋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在类似这种“教条”式的格言影响下,很多榆林话版的“至理名言”成为影响我人生的格言。

五年前,我和几个哥哥姐姐商量,想带着母亲到大城市走走看看,她仍然是以“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等各种理由搪塞推脱。两年前,母亲离我们而去,再也听不到她那方言版的“至理名言”了!但她那“诗经”式的榆林方言版俗语、民谚、歇后语,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榆林高新区举行专题培训会解读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

本报讯(记者刘昊欣)5月27日,榆林高新区举行专题培训会,邀请国家注册服务认证审查员叶颖,为园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拟申报高...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