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攀龙里张宅 庭里繁花开又谢,百岁老人百年园

玉林晚报 2020-11-17 07:13 大字

张熙原(中)向来客介绍绵松春的故事

庭园里的锦松春四季开花。

墙上的百年吊兰

攀龙里205号的张宅,建于清代,有150年历史了,2020年2月被列入玉林市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老宅里住着一位百岁老人,还有一个百年来一直花开花落不断的小庭园。老人老宅老花园,相互守望了一个世纪。

百年老宅百岁的锦松春

近日,记者来到攀龙里张宅,从老宅第二进大屋前的天井右边的走廊进去,穿过略显昏暗的过道后,只见又是一个天井,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不大的庭园,种满了各种花卉,其中一株锦松春开满了红花,发达的枝叉向四方伸展,枝头上的红花好像一只只小灯笼,其它的绿植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花树、芦荟、兰花、玫瑰等摆在花圃的周边,整齐有序,赏心悦目。置身这里,让人心旷神怡。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从容地拿着笤帚打扫落叶,张宅的居民张朝琨介绍说,这位老人叫张熙原,已经一百岁了,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从没离开过,默默守护着老宅。

“这株锦松春在我懂事之时便有了,它估计也有一百岁了。” 张熙原回忆说,锦松春在他的眼里,是青春永驻不会老的,它年年开花,一直是庭园里的主角,也是他最喜欢的花卉。

“庭园原来还有两株茶花树,一株开白花,一株开红花,非常好看,花的香味也非常浓郁。每到花期,左邻左舍都会过来观赏。”张熙原说,这两株茶花树都是他的哥哥种下的,1927年种下了第一株,几年后,又种下了另一株,后来因种种原因,两株都被移走了。说起他同样喜欢的茶花,老人依旧很惋惜。

1971年,玉林发生特大洪灾,城区不少房屋都遭到洪水侵袭,张宅也不例外。张熙原还记得,当时整座大屋都被洪水包围,水深及腰。洪水泡浸一个多星期才消退。庭园用青砖砌就的围墙倒塌了,锦松春也被压倒。“现在的锦松春其实不是原木,只是原木延生的一个枝叉而已。”老人说,原来的锦松春比现在更高,约两米左右,在被围墙压倒后,整株树便仅留下一段枝叉,族人在清理枯木根和枯树枝时,舍不得清除仅有短小嫩蕊的锦松春枝叉,便保留了下来,精心护理,很快它又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长成了现在的样子。

“锦松春年年开花,四季都是花期,花凋谢了马上又有新的开出来,庭园一年四季都是飘着花香。”张熙原提起他最爱的锦松春,眼神充满着光彩,像是说自己长大后有了出息的孩子,由于锦松春有顽强的生命力,深得他们族人的喜爱。

“围墙倒后,族人只能往里面再选位置,用原来的青砖重新砌了围墙,所以庭院就变小了。”张熙原说,新围墙用的仍是原来的青砖堆叠起来,没用灰沙,只是堆叠起来,却非常牢固。

顽强的吊兰,百年来由弱到繁茂

在庭园西边的一面墙壁上,还长着一大片的吊兰,葳蕤繁茂,根须发达,爬满了墙壁。细细观看,你会惊叹于这片吊兰顽强的生命力和繁衍力——青砖墙壁上没有任何泥土,但就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吊兰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是一年比一年壮大。

张熙原老人说,他还是一个孩童时,墙上的吊兰也是小小的一株,幼弱得很,微风吹来,也会摇摆上半天,毫不起眼,族人对它也不在意。不料,吊兰却一天天长大了。从一株变成两株,又从两株变成三株,慢慢地,越长越多。“墙壁上根本就没泥,也从没给它浇过水,也不知它是靠什么长大并不断壮大的。”张熙原参加工作后,吊兰已经爬满了墙壁。

几十年来,吊兰无论是雨天旱季,夏日冬天,都长得非常好,有一年玉林格外干旱,长达一个多月没下过雨,也没有人给它浇过水,但吊兰也只是枯皱了部分叶子。下雨后,它又恢复了生机。有一次,张熙原的儿子为让吊兰长得更好,专门到别的地方捞了两桶塘泥回来,用手把塘泥粘到吊兰的根部,后来,一下雨塘泥就被冲下来,粘了几次都不成功。“它就像我们的祖先,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险阻,都能在困境中走出来,茁壮成长。”张宅里的几位居民说。

“吊兰每年春天都会开花,花是紫色的,花期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开花时,一屋子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张熙原的妻子85岁的苏秀明说,经常有邻居到老宅移吊兰的根苗回去种植,邻居们都说,吊兰生命力强,在家里种植它省心省力又能美化家园。

退休后,夫妻二人在老宅里安度晚年

张熙原21岁成为一名老师,退休前一直在大北小学工作。39年教书育人,教过的学生超万人,他们就像花园里的锦松春和吊兰,散发到全国各地,为建设家乡和祖国添上自己的色彩。

退休后的张熙原和老伴在百年老宅里颐养天年,与世无争。他们恩爱和睦,相敬相爱,每天与花为伴,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儿孙们都在城区买了房子,多次请他们过去住,但他们一直不愿意,说舍不得离开老宅,放不下伺弄了几十年的花花草草。

平日里,张熙原最喜欢坐在花园里的椅子上,看花开花落,观新枝吐蕊,闻着缕缕隐隐约约花香,忘却了外面世界的喧嚣,怡然自得。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新闻推荐

镍废渣“变身”绿色建材 玉林固废制陶粒实现规模化,引领绿色循环经济聚集发展

广西银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用工业废料研发的陶粒产品。(本报记者蒋金泰摄)它,形状像一颗颗黝黑色的咖啡豆,表面是一层坚硬的...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