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治顽疾 服务见实效
林立
社会潮流滚滚向前,时代发展一日千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紧跟时代的节拍,顺应发展的潮流,满足人民的向往。于是乎,改革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改革改什么?就是要改体制机制、改行政行为方式。曾几何时,行政审批制度成为备受人们诟病的社会问题。审批程序多、时限长、门槛高,相互掣肘、互为前置,搞得办事群众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困惑中打转,在“门难进、脸难看、人难见”的无奈中徘徊。跑断腿、磨破嘴,盖不完的章、开不完的证明,都是群众办事的真实写照。那么如何革除弊政、扫除障碍?就成了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施政的难点、改革的焦点,同时这也成了人民群众最热切的盼点。
我们知道,近年来国家自上而下一致要求审批权力下放、事项下沉、门槛下降。榆林也不例外。这两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榆林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之,以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和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在榆林市如火如荼展开。
“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可以说是切中时弊,抓住了要害,解决了政务中心之前充当各部门“收发室、中转站”角色“只受不理”,导致办事群众来回跑腿的老大难问题,真正实现了“一厅式办公、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们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又相继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分期分批划归审批局承接办理,实现了“审管分离”和“一枚印章管审批”。
在审批事项承接过程中,我们以提升办事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不断简化程序、压缩时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了让办事群众看得清楚、办得明白,我们积极组织开展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创建工作,将进入大厅的所有事项进行了标准化、精细化梳理,建立了标准体系,实现了“扫码告知”。为了让办事群众少跑弯路、不跑弯路,我们合理划分区域,设置了十大功能区,提供清晰的服务指引;我们根据服务事项的性质和类别,有针对性地推行综窗服务和“一窗无差别受理”,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为了让办事群众省心办、及时取,我们提供了免费打印、免费寄件和免费刻章等服务,设立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通过自助终端提供24小时全天候自助办件、取件服务。为了让企业快办事、办快事,我们将窗口前移,组织审批业务人员到企业提供上门服务,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设立帮办代办窗口,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疫情期间,我们创造性采取远程视频和函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做到了疫情防控和项目评审“两手抓、两不误”。为了提高审批的合规性、科学性,我们建立了综合性专家库,吸纳800多位专家为我们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我们建立了实体和网上中介“超市”,将各类中介纳入其中,使其规范、有序提供中介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我们积极开展平台升级改造工作,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审批服务创造条件;我们积极开展以“办得好、办得快、办满意”为主题的“三办”活动,使大厅的服务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平心而论,这两年的改革是有目共睹、众口皆碑。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了,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市场的发展活力释放了,投资创业的“洼地效应”显现了,“办事不求人”的良好风尚渐渐形成了,政务中心在“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改革的步伐,以筑梦、追梦的激情推动改革,用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来丈量改革的成效。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只要我们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为民服务的理念,敢于直击民众办事的痛点、盼点,出实招、下硬茬,不断推动政府简政、放权、优服、提质,实现减权限权治权和优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就能够真正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得群众和企业满意度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实现部门职能壁垒的“除法”,让老百姓在满满的获得感中增强对改革的信心,让榆林在打造中国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进程中绽放华彩乐章。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高勤摄影报道在国庆节与中秋节来临之际,9月29日,榆阳区青山路街道办事处常乐路社区携手辖区共驻共建单位开展走...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