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玉皇堂最老的大宅,像一本立体的书,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繁华与浮沉,也记录西街曾经的辉煌。 “巨盛”大屋:记载着玉林曾经的商业传奇
“巨盛”古宅和旁边的炮楼还保存完整
“巨盛”老宅还保留着以前的石磨。
“巨盛”商号用过的算盘。
“巨盛”商号当初用过的进口缝纫机。
在玉皇堂,有一间叫“巨盛”的老宅,它是玉皇堂最老的大宅,原主人周贵谟善经商,不仅创办了多个商号,还是玉城第一个引进成衣木人模特、在商号和家庭率先使用日光灯的商人。这里记载着玉林曾经的商业传奇。不仅如此,解放前这间老宅还是地下党的活动据点,收留过不少进步学生,是玉皇堂居民的骄傲。
老宅曾挂皇帝赐授的牌匾
在周伟新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巨盛”老宅。
“巨盛”原为三进两廊设计。“祖上周勋获皇帝授予的‘细柳英风’牌匾,原来就挂在大门口。”周伟新现仍住在老宅里,他说大门原来还挂有“巨盛”牌匾,所以人们习惯称大宅为“巨盛屋”。
我们看到,大门上的横额“细柳英风”是用玻璃镜制作,精致华美;两边的对联为“益国风规远,濂溪道学长”,周伟新说,大门上方原来还画有皇帝赐授的黄榜,可惜被涂掉了。
大门左边是一栋两层高的炮楼,炮楼白色墙面,上下两边的高度差很悬殊,第一层高约3米,而第二层高仅1.8米左右;炮楼第一层只有一个门,用青砖砌成。周伟新介绍,炮楼原是5层,日本入侵轰炸玉城时,为避免引起注意拆了3层,第二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改建。
走进大门能看到,炮楼背后有一扇窗,其外方内圆,用青砖砌成。“这是当初为了防土匪袭击,专门用来观察外面情况的。”周伟新说。这种当初只考虑实用的设计,在今天看来却极具观赏性,也让人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还有民众的智慧。
小小后门,见证了老宅的革命史
采访时,老宅的居民周伟联正和妻子一起吃早餐,几只小狗围着饭桌转,百年老宅里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周伟联指着门前的屋阶青砖、檐阶石介绍说,这些全为老宅原来所有。记者发现,檐阶石有红色的沙岩石和青石条,全为长方形,砌得非常整齐。
“以前,老宅是这个地方最大的建筑。”周伟联说,老宅不像其他古宅那样雕龙刻凤、画花绘草,与建造人周贵谟的个性有关。据老人介绍,周贵谟排行十二,人们习惯称他“周十二”,他行事稳重低调,且克勤克俭,厌恶奢侈虚华,所以建宅时不实用的东西一律不要,但实用的却舍得下本钱,檐阶石在当时可是耗费很大的建材,一般人家根本用不起。
“周十二”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以前就有个段子:“巨盛”的“周十二”钱够多了,但连玉林城的云吞是咸是甜都不知道。说的就是周贵谟节俭,舍不得花钱吃云吞。
老宅左边的横屋是相通的。周伟联指着横屋北边的小门告诉记者,那是通往第二进大屋的出入口,解放前夕不少进步学生就住在此处,一旦发生意外,学生们即可从小门离开。
周伟联介绍说,他的姑姑周智芬曾就读上海同济大学,后加入共产党,1947年前后回到玉林进行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玉林县副县长、人大副主任等职。
“原来老宅地处郊区,周边是农田和鱼塘,一旦发现情况,进步学生可通过农田、鱼塘边的小道进入周边村落。”周伟联告诉记者。
兄弟携手开创多个商号
“巨盛”老宅走出一位商业奇才--周贵谟,他和大哥周华谟一起经商、壮大事业,两兄弟通力合作了整整50年。他们的和善品德以及兄弟间和睦共同创造的玉林商业奇迹,被传为佳话。
周贵谟的儿子周老先生现年已70多岁,他向记者讲述了家族的商业历程。经商之初,周贵谟和周华谟在他们的大哥带领下,到各乡镇走圩摆摊,先后去过樟木、成均,兴业石南、蒲塘等地。兄弟俩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积攒了一定的资金后,先后开办了多家商号,开创了玉林的商业传奇。
“他们先在南街头菜巷租小铺,取名‘巨盛’,经营土产、纸宝、蜡烛,由于兄弟俩经营诚信当头、薄利多销,事业不断壮大。”周老先生介绍,之后兄弟俩又在大北路购铺创号“巨盛栈”,经营染料、洋纱、土布;在大南路购铺号“巨荣”经营土特产,购铺“巨和”经营北海咸淡海味、糖油杂货;在西门十字路口(现解放路)购铺号“巨信”,经营花纱布匹、百货;在忠功里购兰翎馆办天龙化工厂,生产酒精、肥皂、洗发水等;在解放路经营“英伦洋服店”,在十字街经营文化用品店“新民兴”;后来还在北流购铺“同就”,经营土产杂货。
抗日战争前,“巨盛栈”成为玉林经济实力宏厚,经营洋纱及织制土布的企业,发放机头、洋纱、染料供应玉城周边新定、玉豸、大村等村村民,让村民用高机按花样织成土布,然后再回购、远销外埠外省。
在抗日时期,周老先生的一位堂兄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认识了一位德国人,后通过此人从德国购进了大量的颜料,在当时的广洲湾批发、零售。由于抗日期间需要大量土布,生意异常红火,他也用这种方式支持了抗战。
积极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
周老先生说,父亲非常聪明,虽读书不多,但好问好学,心算、口算、珠算等技能高超,手不离算盘、整天在算数、谋划。解放后曾在玉林商业局举办的算盘比赛中名列前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公私合营运动,把商铺资金投入到玉林百货公司;在抗美援朝时积极为国家捐资捐物。
1951年,周华谟和周贵谟两人参加了当时郁林专区组织的中南贸易代表团,远赴武汉、上海、苏州、广州等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兄弟俩善于把外地的先进商业文化引回玉林,解放前就从广州买回了几个木人模特,摆放在成衣商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观看,成了当时玉林城的一个奇景;他们又从广州引回日光灯,成为了玉林城第一个使用日光灯的商铺和家庭;后来,在玉林工商联倡导下,他们投资参与了玉林新生产运销股份公司、红光火柴厂(玉林市火柴厂前身)、建锋厂(生产砖瓦建材)等企业的建设。兄弟二人用“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为玉林的商业文化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
至今,周老先生还保留着近九十年前父亲当初经商时使用的大木秤、算盘及当时的胜家牌进口缝纫机等。向记者展示祖辈的“传家宝”时,周先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巨盛”老宅,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籍,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繁华与浮沉,也记录了西街曾经的辉煌,尽管繁华不再、铅华洗尽,但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新闻推荐
抓捕现场本报讯(记者李楷诚通讯员黎勇)00后女嫌疑人开了房间后,其00后男友的多个朋友先后到来,其中一人购买了毒品后,众人便在...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