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回记忆中的好味道 他用传统工艺做新式米饼
覃勇端起一笼刚蒸好的果蔬米饼,准备包装。
有着60多年历史的米饼模子。.
米饼,是玉林民间传统特色点心。每逢过年过节、重大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玉林人的餐桌上必定有这么一道糕点。它用糯米为原材料制作,口感绵软香甜,老人和孩子易于消化,很受大众欢迎。米饼在玉林民间的起源虽然不可考,但据老人回忆,已流传了数百年之久。家住玉州区玉城街道州珮社区的覃勇,因为怀念记忆中的老味道,他重拾传统工艺做米饼,并以此开创事业新天地。
记忆中的好味道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玉林街坊的许多人家都会做米饼。但是因为费时费工,随着时代的变迁,做米饼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覃勇感慨地说:“小时候,州珮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米饼。我外婆做米饼更是一绝,每逢三月三、土地诞等节日,家里都会有米饼吃。可自从她去世之后,家里已经好久没人做米饼了,想吃只能到外面去买,但外面买的,总是跟以前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对外婆的思念,也因为怕自己的孩子再也吃不到自己小时候的味道,覃勇决定,一定要把这道玉林传统糕点 米饼重新做起来。
说干就干。覃勇做的是家电生意,日常非常忙碌。今年1月新冠疫情开始后,他清闲下来,于是和妻子一起,租厂房、买工具。有些工具买不到,他就跟朋友设计焊接,使各种器材得心应手。做米饼,最重要的是原材料。覃勇根据小时候的记忆,又请教做过米饼的舅父霍老先生,终于把材料和流程完整复制出来。
在传统中寻求创新
米饼看起来简单,需要的工序却十分繁琐。按照老传统,一共有20~25道工序。泡米、磨粉、过滤、和粉、压模、炊蒸……米要先炒熟炒香,一次不能炒得太多,否则会炒得生熟不均匀,需要一两一两慢慢往锅里添加,细工慢活,一点都急躁不得。
磨粉,从前用的一定是大青石磨,沉重的磨盘吱吱呀呀,乳白的米浆缓缓地从磨盘上淌下。为了口感更加嫩滑,一定要多磨几次,才能得到珍贵的滑如乳酪的米浆原材料。做米饼需要用的晚春幼糯,这样的幼糯吃起来才粘软绵密,再添加本地优质大米,让口感蓬松不硬。覃勇选择了本地一种气味特别清香的优质大米,站在一袋袋磨好的粉堆前,还未靠近,就能闻到奇香扑鼻。
从前做米饼,单纯用红糖调味,做出来的米饼色泽黄褐,用来供奉先祖才显得庄重。如果是用白糖,则颜色雪白。为了适合现代人的口味,覃勇潜心研究,创新做出了果蔬米饼系列。他用本地红肉火龙果、南瓜、菠菜、紫薯、蓝蝶花,搅拌成汁,与面粉混合,调成五颜六色的面团。连同红糖和原味,一共七种口味。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坚持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以食物的本味取胜。
压制米饼的木头模子,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曾祖母、祖母、外婆……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握着包浆润泽、色调陈旧、手感沉甸的模子,在粉团上轻轻压下去,压出一只只精致的饼胚,覃勇觉得,仿佛一代代先人的手,在对自己传承相授。
做好的饼胚送入大蒸笼猛火炊煮,大约五到八分钟即可出笼。刚刚做好的米饼,热气蒸腾,谷香缭绕。掰一块,如同掰下一盏蓬蓬的云朵。趁热送入口中,细腻柔滑的面粉不用咀嚼,就已经自动融化在唇齿间,欢快地自觉往喉间香香甜甜地流淌。
刚出炉的米饼十分松软,三天内口感最佳。几天之后,随着水分的流逝,米饼就会变得硬而脆。喜欢吃脆口的,可以直接吃。如果喜欢松软口味,那就隔水再蒸三分钟,又恢复蓬松绵软。不过,只能蒸一次,以后再蒸,米饼就会变形了。
延续与传承好味道
覃勇做米饼的时间不长,做出来的米饼只是送给亲朋好友品尝,但收获了朋友们的纷纷称赞:“终于吃到了小时候的好味道。”因为好评如潮,覃勇决定往商业化发展,供应市场。除了保持传统,未来,他还打算开创鲜花米饼和养生米饼系列。
覃勇说:“我知道米饼这种食品的市场需求范围相对比较小,一时收益不会太理想,但是我做米饼,不单纯是为了挣钱,只是不希望我们玉林这种传统糕点就这么慢慢消失,无人传承。玉林的很多食物包含了我们关于乡土的珍贵记忆,我希望可以一直流传给儿子、孙子、重孙子……让很多年之后,玉林人的食物味觉不断层,依然还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传统的味道。”
覃勇的米饼,除了本身的好滋味,还寄托了人们对食物的感情。这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感谢这种寄托,让无数美好的滋味,得以延续与传承。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对高考考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快速检测。本报讯(记者陈立萍通讯员陈美容)近日,玉州区市场监管局结合高考、中考期间餐...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