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飘出粽香 传承记忆中的味道
李婆婆包的粽子是街巷里端午节特有的味道
粽叶的青绿,是端午节最悦目的颜色
刚煮好的粽子
浓浓的节日味道
“一闻到李婆婆家飘出米粽的香味,就知道端午节要到了。”23日一大早,住在西就社区新南里的黄大姐就来到了邻居李婆婆家,取走了向李婆婆预订的20多只粽子。她说,每年只有吃上粽子,才能感受到“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吃棕子”,粽子成为了端午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在端午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南观社区和西就社区的一些老街巷发现,家家户户的节味已浓郁起来。
端午到,老街巷里节味浓起来
李婆婆今年已是80岁高龄,在端午节里包米粽,是她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每年端午节,她家总是当地街巷里第一个飘出粽香的人家。对于住在周边的居民来说,闻到她家的粽香就是端午节到来的标志。
由于李婆婆包的粽子特别美味,所以邻里都喜欢委托她帮包米粽。早在10天前,她就要开始张罗包粽子的食材,因为向她预订米粽的人很多,得每天煲几大镬。
23日早上,记者循着粽香走进了李婆婆家。在她家的老庭院,只见庭院中央摆着一张大大的桌子,上面摆放着粽叶及猪肉、荷包豆和绿豆等已拌好的馅料。四五个人正在分工合作,一个专包米粽,一个专门扎线,一气呵成。此时,李婆婆正把刚包好的米粽装进一只大镬里,另一只同样大的镬头里正煮着粽子,冒着热气,飘着粽香,令人垂涎欲滴。
“二、四、六、八……”李婆婆一边点着数,一边往镬头里装着粽子。她说,一只镬头一次可装120只-150只,每煲三个小时,就得打开镬盖,给米粽“翻身”,让它得到充分的加热。每次开始开火后,她就得掐算着时间。“煲米粽是很讲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怠慢不得。”李婆婆包粽子有自己的“独家秘方”:肉要选上好的肉,一定要新鲜,冻过的绝不要;酱油、腐乳要选用特定的牌子。
李婆婆放好米粽,燃起柴火,还会抽空过来包米粽。她包起米粽来,手脚也非常利索,左手托粽叶,右手抓米,放上猪肉、肉骨、荷包豆和绿豆,再在上面放一把米,然后在粽叶的两头一折,一只米粽成形。
“到现在为止,已经包了上万只,这段时间天天有邻居过来取粽子。”每年一到端午节,李婆婆都得忙上大半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一个月。她说,今年的粽子将寄到上海、广州、新疆等地,预订的人大多数是在外工作的玉林人。“尽管远在外地,但对他们来说,家乡的粽子才是端午节的味道。”
煲粽子有讲究,儿女贪恋“妈妈味”
家住玉城街道南观社区西街吴屋寨的曾阿姨,早在几年前就搬出了吴屋寨的老家,住进了玉林宾馆附近的一个商住小区里,但每年端午节这天,她仍会回到老家包粽子。“每年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包粽子。”煲好后,曾阿姨还要给已成家的儿女们送去,让他们过上一个有“妈妈味”的端午节。
曾阿姨说,现在住进商品房了,没有柴草,也没有足够大的锅,所以必须回到老家来,煲起来才方便。早在两天前,她就回到了老家,切肉、腌肉、泡浸糯米,然后是洗粽叶、包粽子。还有一项工作是不可少的,就是备好柴草。“煲米粽一定要用柴草煲,这样,粽子才是以前的那种味道。”
曾阿姨包的粽子都是“量身定作”的,女儿喜欢吃瘦肉,她就在馅料里多放瘦肉;儿子喜欢吃排骨,她就在馅料里多放排骨。煲的时候也有讲究,先把水烧开,再放粽子下去。“这样煲出来的粽子里面的肉才不会漏油。”包粽子时,曾阿姨讲究每一个细节,因为她要让儿女们尝到真正的“小时候的味道”。她说,如今超市里可以买到各种口味、各种形状的粽子,但儿女们却最喜欢吃她包的粽子。
这些玉林端午习俗,仍留在老街巷里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包粽子外,不少城区的老街巷仍保留着不少端午节的习俗,比如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悬挂着菖蒲、艾草等。“菖蒲、艾草和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一些人家还会添挂蒜头。”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张树春介绍,玉林民间还有着“五月艾,冬至姜”的说法,艾草因具有驱蚊虫、保健的作用,在端午节期间挂艾草成为人们最为看重的习俗。
张树春说,在玉林的端午习俗中,还有给小孩缝制三角袋香包的习惯。这些三角袋香包里面装的一般都是一些具有防病治病的中药,比如艾草、雄黄等,所以这些三角袋香包都带着中草药特有的香味,预示着对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玉林农村,还有吃红蓝饭、在端午节这天采集一些特定的中草药来治疑难杂症的习俗。” 张树春说,无论哪一种习俗,都代表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敬意,在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里,除了人们纪念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外,更多的是用传统习俗来怀念家乡的味道。
(记者 王耀前 廖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邹江通讯员李景和)6月22日,玉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位于玉林城区金旺路21号)正式揭牌,标志着玉林市交通运...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