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里的清赏与雅玩 “室庐涛赏”古代文房用具展观感

玉林日报 2020-06-10 06:58 大字

▲图二:清祥云捧日图端砚。

▲图一:清代明雕子母螭龙纹象牙镇纸。

▲图三:明代青玉雕人物笔山。

图四:清道光“王炳荣款”孔雀绿釉雕瓷素三彩梅花纹瓷笔筒。

图五:清代“滇南素筠女士”兽钮田黄石印章。

为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彰显玉林市本土文化遗产魅力,同时满足广大观众多元化的爱好和需求,享受别样的博物馆文化之旅,玉林市博物馆推出线上线下博物馆,共同打造多项精彩活动。目前正在博物馆展出的“室庐涛赏”古代文房用具展便是线下活动的一项,因深受群众欢迎,展出将延长至8月20日才结束。日前,记者走进这文人的内心世界,一窥华夏文人特有的气质与艺术取向。

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实用到文赏,从艺术到雅玩,据考唐代便开始有系统鉴藏活动。南唐后主李煜所藏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名满天下,因印钤“建业文房之印”而被誉为“文房三宝”。

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专论笔、砚、纸、墨,因此开启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始。从此,由宋代开启了文人参与设计的先河,文房用具的艺术意趣也从此得到提升,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除笔、墨、纸、砚之外,传统文房用具还包括许多的辅助器具,如笔筒、笔架、笔挂、笔洗、笔舐、笔船、砚滴、砚匣、水注、水丞、水盂、镇尺、臂搁、裁刀、印章、印泥、印泥盒、卷筒等,常见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银、铜、铁、象牙、玳瑁、珐琅、玻璃、陶瓷等材料,造型各异,雕琢精妙,可用可赏,故又称作“文玩”,集中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情趣。

其中砚与墨关系更为紧密,“砚”由“研”发展而来,墨是形成转化的关键。人造墨最初为颗粒状,用研磨器进行调制。秦汉之际用胶和墨技术及墨模的使用,使墨块替代“研棒”直接在磨板上研磨,促成“研”到“砚”的转化。随着优良砚材的发现、制墨技术的进步,砚与墨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古代文人的水墨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这些文房用具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喜爱。这些记录着华夏民族辉煌文化和艺术成就的文房用具,依然在属于它们的领域中,展现着其独特的神韵。

图一:清代明雕子母螭龙纹象牙镇纸。镇纸,又叫纸镇、文镇或镇尺、书镇等,是书写作画固定纸面、使纸平整的用具。长方尺形者,称镇尺。还有圆雕各种瑞兽动物形,称压镇或镇纸。有铜、玉、石、瓷、木、竹等多种材质,常做成禽兽鳞介诸形,造型变化多样,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

图二:清祥云捧日图端砚。砚呈长方形,有木盒陈装,砚面中上部雕刻圆形砚池,其余浮雕祥云纹。此砚是清代鬱林州佩蒋氏宗祠的一件重要家庙用器,见证了蒋氏家族和玉林的宗族祭祀传统。蒋武琛,字献卿,鬱林州佩人,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曾任刑部郎中、广东南韶连道、督粮道等职。

图三:明代青玉雕人物笔山。笔架亦称笔格、笔搁、笔山,即架笔之物。南北朝已有记载,唐宋为文房常设物,明清式样和选材更趋繁复多样,材质以玉、瓷、牙、铜、木、石等为主。玉有山形、卧仙、旧玉子母猫(以母猫横卧为座,子猫起伏为格、十二峰头为格、也有单螭起伏为格,瓷有三山五山、卧花娃,木有老树根枝蟠屈万状,石有峰岚起伏状。

图四:清道光“王炳荣款”孔雀绿釉雕瓷素三彩梅花纹瓷笔筒。笔筒,插放毛笔的器具。多为筒状,口底相若,材质多样,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各具特色,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三国时期已有笔筒,宋代出现陶瓷制品,明代式样更加精美,清代制作工艺更为讲究,表面装饰纹样多为文人雅会、魁星站鳌鱼、山水花鸟等雅致图案,是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

图五:清代“滇南素筠女士”兽钮田黄石印章。印章,书画作品完成后的落款、钤章。元明时,材质从铜、铁、牙转为石刻,文人往往自己亲自篆刻。一些文人收集各种印石,提供给篆刻家刻制自己所需的印章,或名印,或雅号,或闲章。印以其独特的石质,渐渐具有把玩、摆设、欣赏价值,成为文房必备之物。

新闻推荐

玉林市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本报讯(记者梁敏华)6月8日,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暨2019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迎检会议召开。市委...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