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安,你们安,有缘再见……” 市中医医院隔离区第一梯队救护工作侧记

榆林日报 2020-03-03 06:03 大字

隔离区医护人员们互相加油鼓劲。陈静仁摄

本报记者 陈静仁

2月21日,榆林市最后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在市中医医院南郊院区治愈出院。至此,榆林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实现阶段性“清零”。

当天下午,在该院南郊院区隔离区工作的36名第一梯队医护人员圆满完成值守工作,来到医院为他们准备好的临时医学隔离观察点,在这里度过14天后,他们将重返工作岗位。

从1月28日提前进入隔离区严阵以待,到2月21日最后两名患者治愈出院,这25天里,隔离区整体如何设置划分?医护人员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确诊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了隔离区医护人员所在的临时医学隔离观察点……

隔离区:“三区两通道”杜绝交叉感染

1月22日,在被市卫健委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后,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在市中医医院拉开序幕。

建章立制、划分区域、加紧改造、成立临时党支部……随后,36名来自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骨干医护人员站在一起,作为第一梯队医护人员于1月28日进入隔离区,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工作做好准备。

据市级医疗救治小组副组长、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柳慧明介绍,早在2003年时,隔离区所在的南郊院区就曾被改造成“非典”定点救治医院,此后又被确定为传染病医院。因为符合传染病医院“三区两通道”布局要求,本次作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南郊院区有着一定的结构基础。

“两通道”是指有独立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在南郊院区,走廊中间是医护人员通道,两侧为病房,走廊到病房之间还有一个小的缓冲间。穿过缓冲间后会看到两个对开的门,那就是两间病房,每间病房有两张床,有独立卫生间。从病房的另一个方向出去就是患者通道,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医患交叉感染风险。

“三区”是指根据患者所在区域由里及外分成的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其中患者所居住的区域是污染区;污染区出来以后也有一个缓冲间,主要用于医护人员更换防护装备;从缓冲间继续向外为潜在污染区,是医护人员平时工作的地方;最后是清洁区,也就是医生和护士的休息室和更衣室。此外,污染区和潜在污染区之间有一道感应电动门,密封性非常好。

“新冠肺炎的传播方式随时有新的发现,虽然医院隔离区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布局,并进行了紧急改造,但我们在工作中仍不敢有丝毫大意。在布局改造的同时,医院还先后对南郊院区所有人员进行了分批培训,确保患者救治期间消毒隔离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柳慧明说。

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迎战病魔救治患者

1月30日,榆林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杨某后,市中医医院南郊院区隔离区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便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随时准备迎接患者到来。

1月31日,杨某转院至市中医医院南郊院区。

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白雪,成为了隔离区里首位看护患者的护士。时至今日,她仍对自己第一次被防护装备“全副武装”的场景记忆犹新。“感觉防护服特别闷热。当时同事们去接病人,我在楼道旁等候的时候差点晕倒。护理患者期间,这种感觉一直存在,我也一直在调整适应。”白雪说。

就是在这种自我适应与调整中,隔离区里的医护人员开始了与新冠肺炎病毒的“鏖战”。

每次进污染区前,医护人员都会严格按照要求佩戴防护装备。“从内至外先后要穿工作衣、连体医用防护服、防护服,同时佩戴医用N95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还要穿上鞋套、戴上医用手套,整个过程要耗时20分钟左右。脱的时候更麻烦,每脱一件防护装备都要用‘七步洗手法’清洗,最后才脱下手套,且其间不能触碰皮肤。”市中医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纪靖说。

在隔离区里,医护人员还要全天候轮岗。其中在患者治疗期间,全天分6班倒班,每班4小时;当患者进入康复期后,24小时分4班倒班,每班6小时。对于各项工作,医护人员更是不敢有丝毫大意,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粗心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医生来说,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询问病人的病情变化,给病人做规定的检查,包括看病人的舌象和脉象。”柳慧明说,“而护士则复杂得多,不仅要给病人送饭、协助病人做各类护理,处理病人的痰和大小便,还有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工作——给病人做咽拭子采集。”

“咽拭子采集时,病人必须摘掉口罩,棉棒摩擦咽部引发的病人咳嗽又会让飞沫喷出,极易造成病毒传播、交叉感染。”纪靖说。

患者:待到春暖花开 我再拥你入怀

2月10日,榆林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杨某治愈出院。

当天,杨某跨出隔离区大门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在外等候的医护人员深深鞠躬。随后在医护人员向他送上中药制剂时,他更是连声致谢,声音几度哽咽。

从被确诊的一度绝望到出院时的满心感激,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杨某的内心波澜起伏。

“第一次见到杨某时,他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绝望老远就能‘嗅’到。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不搭理,只是对我们说,如果有什么直接对他说,他能接受。”白雪回忆道。

“心病还需心药医”。如何转变杨某心头的绝望,成为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

当晚,经过首诊医生细致耐心的沟通,杨某逐渐了解了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基本病情,内心慢慢踏实了下来。连续数日食欲不振的他主动向医护人员提出了“来碗龙须面”的要求。

“当时是晚上,医院也没开灶,这碗面可给我们出了道大难题。最后,是总务处一名工作人员的爱人从家里把面煮熟后送了过来,杨某非常高兴地吃了。” 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南郊院区负责人刘繁荣说。

一碗龙须面拉近了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也让后续治疗工作有序开展。

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默默付出都被杨某看在心里。“有一次他流鼻血了,护士进病房给他送卫生纸。他就说,你不要离我太近了,我没戴口罩。还有一次吃饭时,他突然对着镜头给我们点了赞。”纪靖说。

出院时,杨某还向医护人员透露了自己的“小想法”——“如果国家研究疫苗有需要的话,请和我联系,我一定配合!”

和杨某一样,榆林第二例确诊患者慕某某和第三例确诊患者慕某霞父女也曾对自己的病情无法接受。

2月6日,父女二人一同转院至市中医医院南郊院区。不同的是,慕某某当时为确诊病例,女儿则属于高度疑似,需进一步确诊。

根据规定,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不能同住一个病房,以防交叉感染。于是,进入隔离区的第一个晚上,父女二人只能各自独居。

2月8日,元宵节当天,慕某霞被确诊为榆林市第三例新冠肺炎病例。得知消息后的慕某霞嚎啕大哭,久久不能平息。为了安抚她的情绪,院方把父女二人安排进了同一个病房,并煮了元宵端到他们的病床前。

两天后的2月10日,随着首例确诊患者出院,父女二人也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2月21日,二人也成功治愈出院。

出院时,慕某霞深情地对隔离区医护人员说:“在这里,你们给了我和爸爸家一样的温暖,你们的辛苦我看在眼里,谢谢你们对我和爸爸的照顾。”

临别之际,慕某霞向隔离区全体医护人员送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我和爸爸的康复,是你们很多个通宵达旦的辛苦劳作……除了一日三餐,还有三更半夜里的叮嘱和呼唤,看不清被面屏遮挡的面容,却听得出不同的声音在耳畔……疫情早点结束,天下安,你们安,有缘再见……”

新闻推荐

陕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

本报讯(杨秋生)2月28日,陕北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仪式在榆林市府谷县普宇工业园陕北换流站举行。该工程是世界...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