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迷一首曲 迷上一种声 恋上一种泥 七千岁古老乐器,在他手上“复活” □本报记者 李家州

玉林日报 2019-06-17 07:19 大字

吴德林在专注地拉坯,制作埙。

吴德林的得意之作。

吹埙,吹得花开花落,吹得云开日出。

说到中国古典乐器,你知道的有哪些?古筝、琵琶、笛子……我们都耳熟能详。有一样乐器你也许未必听说过,那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了。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玉林市胜利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经常会传出一段段古韵悠扬的立秋之音,令人神往。经营这家店的老板叫吴德林,他和埙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制埙师傅,隐于闹市

当记者走进吴德林经营的店铺时,他正忙着店里的生意。吴德林穿着中国风的上衣,目光炯炯有神,语气随和。他是福绵区新桥镇人,2002年来到玉林工作,现在一边打理着门店的生意,一边制埙。

“从2010年开始接触到埙,一听就喜欢上了。”吴德林与埙结下情缘,是缘于一首曲子。“小时候看西游记,听到《女儿情》这首曲子的时候,就深深地着迷了,这首曲子的主要乐器,用的就是埙。”

在店里,记者看到橱柜上摆满了埙,这些都是吴德林的得意之作。埙的轮廓相同,形状不一,如《尔雅》所描写:“烧土为之,大者如鹅,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吴德林制作的埙,有鹅卵形、葫芦形,甚至贝壳形,没有统一标准。表面纹理精致,图案生动,无论是作为乐器还是摆饰,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我做的埙既有演奏埙,也有工艺埙,工艺埙大多是用来装饰。”吴德林手艺精湛,除了常见的形状,十二生肖如虎头类也能雕出,拥有这样娴熟精湛的手艺,是吴德林不懈探索,艰苦磨练得来的。

“我从2014年开始自学制埙,那时什么都不懂,只能照着网上学。”制埙之路虽然艰辛,吴德林却乐在其中。为了学习制埙,他还专门北上到吉林拜师学习制埙。从吹埙到制埙,吴德林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了今天的手艺。

吴德林的埙,还掺杂着“玉林大地”的音色。“埙的制作原材料是红土,在玉林也有这种土壤。”吴德林告诉记者,他做埙用的原材料在玉林就可获得,是地地道道的“玉林产”。

那么,埙又是怎么从一块泥巴,华丽蜕变为一个能吹出悦耳动人之声的乐器的?

以土为乐,吹土为声

在店里的小房间里,记者看到吴德林用来制埙的红泥以及拉坯机,在这片方寸之地,他制作出第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埙。

吴德林告诉记者,制埙大概分为淘泥、搅拌、过滤、拉坯、烧制等步骤,流程繁多,步步关键,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做成埙。

首先在玉林的野外淘红泥,获得原材料。将红泥打碎搅拌,过滤,晾干就获得了制埙用的红泥巴。取好制埙原材料后,就可以进行拉坯了。

“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拉坯,制埙的厚度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这直接影响到埙的音色,”吴德林对记者演示了制埙的主要过程。

吴德林将拉好的坯拿出来,坯已有埙的轮廓,“将晾干的坯放入窑里烧制,埙的制作大概就完成了,后续还需进行一些微调。”

苦心孤诣,传承古乐

凭着制埙的高超工艺,吴德林踏进了中国古代乐器制作的大门,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古乐乐章。2017年,他获得第五届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他的作品《(E调)梨埙》参加第六届玉林市工艺美术精英作品展获金奖;2018年7月,他受邀参加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全区基层群众文艺汇演,他的民乐独奏作品《故土》荣获优秀奖。

既然玉林有制埙的土壤,那么就将中国古典乐器的文化传承下去。谈到埙在玉林的传承发展,吴德林的想法非常明确。

“中国古典乐器在玉林受众还不是很普遍,但这两年接触的人开始慢慢增多。”吴德林表示,他将在玉城天心花市里成立一个德林古埙坊,开设吹奏埙的课程,让更多人接触埙,将中国古典乐器的文化在玉林传承下去。

制土埙,吹古曲,设“私塾”,传弟子,吴德林和埙的故事,将在这座城市继续下去。

新闻推荐

花海换“新妆”

近日,市民欣喜地发现玉林园博园花海悄然换上了“新妆”,橙黄色的万寿菊犹如金色地毡,粉紫色的秋英连片盛开,鲜花和绿叶交相辉...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