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抗菌药 不是想用就能用

玉林晚报 2019-06-14 07:37 大字

外用抗菌药物由于携带和应用方便,深受大家喜爱,甚至成了家庭常备药。有些患者认为,外用抗菌药比注射或内服安全方便,于是有了皮肤或黏膜感染,就随意使用。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药师莫志东表示,外用抗菌药也要遵循合理、规范的使用原则。

内服、注射类抗菌药物不可随意外用

市民李琳(化名)正值青春期,脸上长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青春痘,听人说青霉素针剂涂在痘痘部位,可以消除痘痘。不料,她才用了一次,就产生过敏反应,满脸红肿,奇痒无比。

莫志东表示,像李琳这样将内服、注射用途的抗菌药物随意外用的情况目前还是广泛存在的,有将内服抗菌药物胶囊掰开,把药粉直接外敷在伤口上的,还有用抗菌药物注射液冲洗感染部位的,“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用药行为,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抗菌消炎“作用,还极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同时容易诱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他指出,首先,内服及注射用抗菌药物没有可以直接帮助药物透皮吸收的适宜基质,不容易透过皮肤发挥药效,在感染部位达不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治疗效果差。其次,内服及注射用抗菌药物直接外用,容易导致体表局部浓度较高,易对皮肤和伤口造成刺激,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局部组织过敏甚至坏死。再次,部分抗菌药物需要在体内经过转化、代谢才能发挥抗菌活性,外用时药物难以到达感染病灶,难以发挥药效。

勿长时间、大面积外用抗菌药物

在选择外用抗菌药物时,首先应选择常用的作用于局部的抗菌药物;其次,要对症下药。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细菌造成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所选用的药物也就不一样;另外,不要长时间、大面积外用抗菌药物,因为药物可以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长期大面积外用庆大霉素,吸收后可能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此外,长期、大面积外用可诱导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后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使用外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局部刺激作用,如用药局部有烧灼感、刺痛等;其次是过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皮肤潮红、有丘疹、水疱渗出,自觉瘙痒。一旦发生过敏,应立即停药,并清洗患处。如用药后全身出现瘙痒性的皮疹,及时停药并立即就医。莫志东强调,在使用外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清楚适应症和禁忌症。

因人因部位选剂型

外用药种类较多,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外用抗菌药主要有抗细菌类(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氯霉素软膏等)、抗真菌药类(常见的有克霉唑软膏、酮康唑软膏、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等),患者应针对致病菌对症用药。

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尽量选择适宜的剂型。外用药不仅有常见的软膏剂、水剂,还有粉剂、洗剂、酊剂、霜剂、糊剂等多种剂型,不同的剂型适用的情况不同。“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莫志东表示。

一般来说,水疱、糜烂用溶液剂湿敷为好,因为溶液剂除有杀菌作用外,还可以起到清洁作用;糊剂含大量的固体粉末,有一定的吸水和收敛作用,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皮炎;如果皮损肥厚,最好使用膏剂,以使皮损软化,增加药物的通透性。

外用药不能想用就用,也应按剂量及用药间隔和疗程使用,使其在局部保持相对稳定的药物浓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尤其是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之比较成人大,婴幼儿角质层通透性较成人高,表皮脂质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导致药物更容易全身吸收;对于烧伤患者来说,创面对药物的吸收增加,入血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新闻推荐

自泡药酒虽好 喝前也需谨慎

“酒是粮食精”,中药材与酒结合制成的药酒,介于食药之间,既可治疗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还能起到防病健体,抗衰延年的保...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