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退役老军人李盛朝心中有一份牵挂 “我的班长老大哥你们在哪里?” 本报记者连线《海峡都市报》,希望能助老人达成寻人的心愿
李盛朝对与正副班长重遇充满了期待
年轻时候的李盛朝,希望班长看到照片能认出他
对于经历过炮火硝烟的退役军人来说,当年在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结下的友谊最为刻骨铭心。能在有生之年再见昔日的战友,是退役军人们的期盼与牵挂。
日前,70多岁的退役军人李盛朝找到本报记者,讲述了50多年前他与战友在异国他乡战斗生活,又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分别的故事。古稀之年,想起当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班长和副班长,他希望晚报能帮他找到这两位战友,让他们能见上一面,共续断了50多年的战友情。
初入伍,老班长像兄长般关心照顾他
李盛朝1942年出生,玉林人。1965年参军被分到某部302团2营4排14班,驻扎地在湖南耒阳,当时班长是庄志来,副班长是吴建芳,两人均是福建人。那年,李盛朝刚满23岁,远离家乡的孤独感、部队艰苦的环境和生活,让他这个新兵一时难以适应。
“刚入伍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全靠班长、副班长他们教导。”为人和善亲切的正副班长敏锐地观察到了李盛朝的焦虑,像兄长一般关心着新战士,在工作上认真指导,在生活上关怀备至,让李盛朝顺利地度过适应期,迅速地适应了部队生活,掌握了战斗技能。
1965年12月,李盛朝所在部队参加援越抗美,战斗在异国他乡,更是全部依靠班长庄志来和副班长吴建芳的带领和照顾,让他们得以全身而退。1969年,庄志来和吴建芳复员,50多年来,正副班长只是在复员初期与李盛朝有书信往来,之后就没有了音讯。
2009年,李盛朝与江苏的战友相聚,由此开始了战友互访,战友间不时提到庄志来和吴建芳,念念不忘正副班长在入伍时对他们的关爱和教导之情。
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友情,一辈子忘不掉
在一本回忆录中,李盛朝老人这样描述当年的战况——
1967年7月,我们完成三号公路修建任务后,加入三支队,来到了安沛机场。我们七连驻扎在安沛机场东南方向几公里的地方,这里是一片丘陵地带,一个小山包连着一个小山包。初步安家后,挖防空壕、防空洞,战士们一天也没有休息就开始修路。
1967年11月20日下午, 我带着4个战友挖油罐坑。5点多钟,在伪装后我们就下班了。班长庄志来带着另外几位战友在另一个地方施工,稍晚一点才撤下来。我回到宿舍,刚刚洗了澡,警报响了。我抱着衣服冲进防空洞,连队不远处就是高炮阵地。地雷声、炸弹声响成一片,钢珠弹也砸下来了,噼噼啪啪到处乱响,我心里一紧,班长他们还没回来哪!但警报没有解除,谁也不能出去。半个多小时后,警报解除,坏消息也传来了:有战友受伤,已经送走了。
我马上往附近300米的高炮部队包扎所跑去。我们连离大队部最远,大概有10公里。我们经常到高炮包扎所看病,也帮助高炮部队修过路、拉过炮。大家有事都相互支援,伤员可能会送到这里。
包扎所正在抢救我们班的战友张路拈。我在手术室门口坐了半个小时,医生们默默地走了出来,说张路拈已经牺牲了。另一个战友庞德全(北流战友)当时送到了炮兵战地医院,也牺牲了。
李盛朝老人说,这种经历生死考验的战友情,一辈子忘不掉。
希望能重逢,共叙战友情谊
“副班长吴建芳没有读过书,很多事情都是找我商量,所以我们之间的感情比较好。”李盛朝回忆,他高小毕业,平时帮吴建芳学习文化知识,他的入团介绍人也是吴建芳。1969年,庄志来和吴建芳复员回国,吴建芳在回国前还给了李盛朝一张照片留念。“据我了解,这也是他唯一一张照片。”李盛朝说,离别之际,吴建芳将珍藏已久的照片送给他,只是后来因为多次搬家,加上年老记忆力不好,已经找不到照片了。
“吴建芳复员后曾经写过一封信给我,告诉我他所在的单位及通讯地址。”李盛朝说,吴建芳复员后在福建省福州铁路部门工作,由于年代久远,通信地址已经找不到。随后,李盛朝所在部队也回到国内,因为工作需要,李盛朝与外界书信交流渐少,最终也与吴建芳失去了联系。
“退休之后,战友们的空闲时间多了起来,大家进行互访,交流中也都表示很希望能再见到班长和副班长。”李盛朝说,战友们时常提起班长和副班长,只是遗憾谁都没有见过复员之后的他们,只有他有零星的消息,于是寻找班长和副班长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
“老战友剩下不多了,希望咱们能团聚,共叙战友情谊。”李盛朝这样表达期盼。
近日,记者联系了福建的《海峡都市报》记者,将李盛朝老人寻找班长和副班长的愿望和相关线索、资料进行转达,希望通过两地连线,帮助这些退役老军人再续前缘。
(记者 廖晓东)
新闻推荐
这是星期六下午,我们玉林日报小记者团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五彩田园南药康园开展采风活动,此次活动让我对药用植物有...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