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说变化

榆林日报 2019-04-09 06:07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陈静仁通讯员赵星瑞

一碗面条、一碟小菜、一小盆香喷喷的炖肉……日前,当记者来到榆阳区马合镇补兔村脱贫户崔玉林家中时,他正在吃午饭。“日子越来越好了,一个人的饭也不能凑合着吃。”崔玉林笑着说。

崔玉林是补兔村去年的脱贫户,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正在读小学。过去,孩子的学费、旧时的欠账、老旧的房屋等时常让他愁眉紧锁。而如今,日子不一样了。“去年冬天我住上了新房,儿子的学费全免,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欠的账都还完了。”崔玉林一边收拾碗筷,一边对记者说。

“去年,光伏发电分红2800块、大地种业公司入股分红5000块、合作社种高粱分了些钱、打扫卫生(公益性岗位)工资每月600块,还有20来只羊、两头猪、10来只下蛋母鸡,还有几只兔子……”副镇长孙佳妮帮崔玉林算起了经济账。

“不仅是贫困户日子好了,我们的生活也不差。”同村的村民张虎子也开始侃侃而谈,聊起这些年的变化。“以前10亩地种10块块,跑10处,锄地、浇水都不方便,现在都机械化了,方便省事不愁人,这是‘一户一田’带来的好处;环境卫生变化大,以前住烂土房子,现在是整整齐齐的砖混房,到处干干净净,有个小毛小病上卫生院都能看……”

一边和大家说话,崔玉林一边拿起自制的加长拖把。“趁着今儿天阴,擦一擦,没有灰尘,太阳照着发电才快。”崔玉林说。光伏发电板就安置在崔玉林家旧房子院内。新旧房屋仅一墙之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党建引领、改革先行、产业支撑、功能完善、治理有效、整村推进’的‘榆阳脱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马合镇纪委书记杭建忠说。

补兔村村民生活的大变化,正是榆阳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榆阳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亿元,全面落实“八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顺利实现153户405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44个贫困村退出,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

新闻推荐

榆林市启动“互联网+”植树活动

本报讯(记者鱼玉军)今年是榆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评验收攻坚年。4月2日上午,榆林市榆阳区长城路街道办沙河村庙梁疙瘩义务...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