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为榆林乡村振兴“把脉开方”

各界导报 2019-02-26 02:12 大字

□记者李荣高三宝

2018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全面吹响,全党全社会迅速行动起来,资金、人力、技术纷纷投向农村。农村改革扎实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更绿色高效,农村人居环境正向更宜居改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

如何更好地推进榆林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真正实现振兴?在今年榆林市两会上,王斌、高海清委员为榆林乡村振兴“把脉开方”。

王斌:乡村振兴要走高品质发展路子

近年来,榆林围绕实施美丽富裕文明幸福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攻坚。但在榆林市政协委员王斌看来,目前,榆林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与实际脱节,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发展步伐。

他认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农村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在榆林一些乡村,农民群众希望能根治村容村貌脏乱差现状的需求非常迫切。

如何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王斌建议,要以产业引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好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歼灭战;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打造一条田野风光、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民宿旅游等高品质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乡村环境整治,不断倡导良好的村风民风。

高海清:乡村振兴要实现资本下乡

在过去新农村建设中,有一些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直接砸钱建设示范村,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却造成农民亏本、资源浪费。

“乡村的贫穷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货币的贫穷,资源没有资本化,再勤劳的劳动也不能致富。”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学院教授高海清认为,资本进不去的地方,就是不能带来财富和繁荣的地方,就是资金和人才流失的地方。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关键要加快清除阻碍城市要素下乡的各种阻碍。”高海清认为,没有乡村各种要素进城就没有城市的繁荣,同样没有城市各种要素,下乡就无法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乡村要实现振兴,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其中资本下乡是现实重要途径。

“农村资本存在的问题,从调研实际看,农村金融失血严重、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弱,始终是制约农民创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高海清建议,要进一步推动乡村资源的资产化,赋予土地价值的市场实现能力,用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式引领乡村传统产业变革。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健全财政资金监管体制,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

新闻推荐

关于召开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2019年2月21日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19年2月23日在榆林召开。建议...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