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变化 方式变了 年味不丢 从纸质红包到电子红包
本报讯(记者 梁敏华)过年发红包,是中国人的传统年俗之一。长辈用压岁红包表达对小辈的新年祝福,子女用过年红包表达对父母的孝心……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红包的发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大年初一,家住在玉林市一环北路的黄萌,一大早就给远在北方老家的父母发去了恭喜发财的微信红包,同时她也收到了亲朋好友发来的新春祝福红包,“自从嫁到玉林之后,每次春节,都是通过网络给北方的亲戚朋友发红包,毕竟太远了,见面的机会太少了。”黄萌告诉记者,平时与朋友、商家之间发红包,金额小的走微信,金额大点的走支付宝,很少用现金了。“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我钱包里的300元钱还是上个月前放进去的,一分没少,连买早餐都是扫一扫就完成了支付。”
“今年初三家庭聚会定于花园酒店,按照惯例,每个人轮流在群里发红包!”春节期间,家住东方巴黎小区的于洪收到家庭群里的聚会信息。她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家庭聚会,群里抢红包直接代替了传统的压岁钱,虽然有时抢到的随机金额并不多,但比起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压岁钱,电子红包更能调动氛围。
除了春节发红包外,平时办酒席通知大家的时候也喜欢用红包的方式,于洪说,今年二孩儿子挂灯,为此她早早就在群里发了红包和信息:“兄弟姐妹们,本人谨定于正月初八办挂灯酒,席设本宅,到时欢迎大家光临。收到红包视为收到通知。”30个红包,5分钟就一抢而空。此外,她认为,以传统方式发红包,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压力大,而微信群发红包就相当于为自己减负了。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电子红包越来越流行,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对现金红包情有独钟,认为纸质红包的仪式感和风俗习惯是无法代替的。“现金红包看得见,摸得着,喜庆又吉利!”采访中,70岁的张志斌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亲手把红包封好,逗孙子说一箩筐吉祥话,最后才郑重地给出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湘萍“在农耕社会,猪代表着财富和富足。”2月6日正月初二,玉林新华书店二楼文化活动舞台上,一读者正在为众人朗诵...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