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放异彩能源新都谱华章 榆林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陕西日报 2018-12-01 07:36 大字

榆林教育改革成果颇丰。本报记者姚志伟摄

美丽的榆林夜景。本报记者姚志伟摄

本报记者姚志伟

今年8月,在一个由央视主办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竞演节目中,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以一段激情洋溢的“榆林如此多娇”主题演讲,向全国人民介绍了今天的榆林:“榆林如此多娇,娇在悠久而神奇的历史。这里有4300年前的华夏第一城石峁遗址,有1600年前世界唯一的匈奴都城遗址统万城。榆林如此多娇,娇在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10亿元的宝藏。这里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是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如此多娇,娇在1.4万平方公里的人造沙漠绿洲。60年前,榆林北部还是一望无际的沙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榆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已经在中国的版图上抹去了!”

的确,沐浴了40年改革开放阳光雨露的榆林市,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人自豪: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18.39亿元,是1978年的927倍,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开始跃居全省第二;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97811元,是1978年的619倍,从2009年开始持续位列全省第一;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8元,高于全省1683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4元……

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改革开放40年来,勤劳智慧、开拓进取的榆林人民用汗水书写了一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壮丽史诗。

高端能源化工

引领榆林高质量发展

11月6日,延长石油集团榆神煤基乙醇项目开工暨榆横煤制芳烃项目启动仪式在榆神工业园区举行。这两个项目均为陕西省重点项目和榆林市十大标杆能源化工项目,已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其中榆神煤基乙醇项目投资64亿元,年转化原煤150万吨,主要产品为燃料乙醇,对推广乙醇汽油、治污降霾、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榆横煤制芳烃项目投资187亿元,年转化原煤300万吨,主要产品为混合芳烃。该项目的建设将实现世界首套煤基芳烃装置工业化,对填补陕西省及西部地区芳烃产业空白,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这样的高端能源化工项目日益增多,对榆林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榆林是个资源宝地,素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称。根据勘探,榆林市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然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至1996年的18年间,榆林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1997年之后,特别是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获批后,能源经济才崭露峥嵘。

据统计,2017年,榆林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1.6%、5.5%和11.2%,其中煤炭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4亿吨和164.9亿立方米。同时,榆林现在还是世界最大的镁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国内大型火电基地、国内煤制烯烃第一大市。榆林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板块。

不仅如此,多年来,榆林市还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多产业循环发展。凭借着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强强结合,探索形成了原煤—兰炭—煤焦油—高端油品、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原煤—煤液化—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多项技术全球领先,成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2017年以来,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榆林市委、市政府又确定了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国家大型煤电基地、国家大型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使其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实现榆林能源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

能源新都的璀璨未来,令人期待!

现代农业

让榆林大地处处生金

11月6日,由榆林市政府、陕西省农业厅主办的“榆林优质农产品推介会”在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推介会上,榆阳区陕北兄弟杂粮专业合作社等4家企业与陕西中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和单位现场进行了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达3000多万元。

近年来,通过参加各类农博会、农交会等方式,榆林的马铃薯、小杂粮、红枣、山地苹果等特色农产品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据了解,榆林市现有耕地1570.51万亩,其中常用耕地1063.87万亩,有农作物46种,具有土地、气候、品质、规模、经济、技术等6大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势得天独厚。

榆林市农业局局长李怀珠说:“榆林地处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北纬38度黄金纬度线,年日照时数达2687小时,昼夜日均温差10摄氏度左右,平均海拔800—1500米,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另外,榆林每年优良空气天数达到320天以上,空气洁净,污染少。这些都为我们打造绿色、营养、健康的榆林农产品奠定了基础。”

据李怀珠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榆林农业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78年到1985年是调整结构阶段,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比重增大;1986年到1999年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出现了以“横山大明绿豆”“定边荞麦”“三边洋芋”等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2000年到2010年是现代农业建立阶段,出现了耕地多种形式的流转,农业生产机械化、品种优质高产化、施肥配方化、灌溉节水化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至今,是榆林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阶段。”李怀珠说,“主要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有力,市场营销体系也已初步建立。”

据统计,2017年,榆林市粮食播种面积为732.28万亩,总产量165.89万吨,是1978年的2.7倍,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业总产值292.21亿元,是1978年的86倍,年平均增速12.1%。

“未来,我们将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强化措施,努力把榆林建设成为‘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样板区’‘陕西省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基地’,筑起榆林农业强市的希望。”李怀珠说。

治沙造林

书写榆林的绿色传奇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历史上曾经是林草茂密、群羊塞道、宜农宜牧的膏腴之地。然而,汉唐以后,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境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是以前榆林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11月15日,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说。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按照“远飞、中封、近造”的思路,采取人工、飞播、封育相结合,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大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榆林市如今的森林面积已达21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2%提高到现在的33%,初步构建起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使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和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治沙造林过程中,榆林市涌现出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个又一个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萌发并孕育了以“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求实奉献、追求和谐”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在这些榜样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榆林人开始参与到治沙造林中来。据统计,近年来,榆林市已先后建起20多个义务植树基地,有45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5000余万棵,全市上下掀起了植绿、爱绿、护绿的热潮。

民生改革

让群众乐享发展成果

“现在开学报名很简单,学生只需在班主任处登记即可,20分钟就能完成。”榆林高新区第一小学教研室主任张小波说,这得益于榆林市实行的免费教育政策,报名不再涉及缴费项目,大大减轻了学校、老师、家长的负担和压力。

据了解,早在2011年,榆林市就在所有的公办、民办幼儿园实施了学前一年免费教育。2012年,榆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行“零收费”。从2013年起,榆林市对就读市内公办、民办全日制普通高中学生和学前三年幼儿免收学费和保教费,使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适龄人口免费年限达15年。截至2017年,在这项免费教育政策中受益的学生达292.38万人次。

实施免费教育政策只是榆林市民生领域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严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统筹抓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紧紧抓住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重大改革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教育方面,榆林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步提升。在医疗卫生方面,榆阳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试点医院被列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公办医疗或养老机构的服务“空缺”得到弥补;榆林市成立了市级公立医院管理中心,12个市级重点专科与省级医院建立专科联盟;积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全市医联体已覆盖三级医院4家、二级医院24家、一级医疗机构239个。

在社会保障方面,榆林市开展了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和敬老院、卫生院、农村幸福院、村卫生室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探索多种养老模式,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在创新社区管理方面,榆林市将管理服务与平安社区建设、和谐社区建设、社区党建、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起网格化管理机制、信息化服务平台、精细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服务居民、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文明和谐社区。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如是说。

新闻推荐

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优化服务程序 提高开户效率

本报通讯员叶窈窈今年以来,长安银行榆林分行深入开展优化企业开户服务活动,提高开户效率,缩短开户时间,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企...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