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卢盛贵年轻时是一名电影放映员,曾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60年前玉林农村群众是怎么看电影的 60年前,爬山涉水放电影
卢盛贵翻阅当电影放映员时的照片
家住玉州区仁东镇龚罗村车塘自然村的82岁老人卢盛贵,闲暇时会跟老伙计、年轻人聊一聊60年前的事,那时,他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几乎走遍玉林的村村寨寨,在农村大地洒下了汗水和青春,7年的放映生涯,镌刻在他生命里,难以磨灭。
走山路
用鸡公车运送放映设备
“我6岁的时候,祖母就带我去仁东镇一个村里看过无声电影,那时候放电影的发动机是没有减声器的,呼呼地喷火。放映的内容也是山猪马鹿,很神奇和吸引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卢盛贵没想到的是,当自己长成青年后,也会和神奇的电影打上交道。1956年,当时的玉林各行业都缺乏人才,政府就从各学校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地质、水利等专门培训,初中毕业18岁的卢盛贵被玉林县文化科选到广西文化干部学校电影班学习放电影。经过半年的学习后,他被分配到电影三队,成为一名负责现在高峰镇、沙塘镇等几个人民公社电影的放映员。
由于交通不便,山路多,卢盛贵和同事们去农村放电影,需要请4名工人用木棍抬着100多公斤的苏联产发动发电机,放映机则背在身上。有时候,还用鸡公车、木车运送放映设备。“在那时候,看电影是一种很奢侈的文化享受,我们去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电影一般采用包场的形式,当地的公社或者生产队,以每场电影20元、30元的价格包场,电影队除了缴纳给电影公司十几元片租,剩下的钱则上缴。“我们一个月要放24天电影,放映员有时要走路去各公社谈业务。”卢盛贵说。有时则采用卖票的形式,每张票3到5分钱,要请当地的民兵来维持秩序,报酬是给他们优待券。
放电影前
要给群众讲电影的中心思想
电影一般连续放映两场,在“大炼钢铁”的年代,也有通宵放电影的。“有一回,我们接到紧急通知,要连夜赶路到北市公社的良星大队放电影,那的公社书记说,大家炼铁辛苦了,要求看电影解乏。”于是卢盛贵和同事打着手电赶路30公里,终于在天亮时来到良星大队给群众放电影。
为了配合政府的宣传和满足群众看电影的需要,“放白日电影”也是寻常事。在学校教室里封闭好门窗,就能放电影了。当时群众莫不以能够看“白日电影”为荣。
当时的电影都是黑白电影为主,经常放映的有《解放的中国》、《南征北战》、《攻克柏林》等。由于当时普通话没普及,很多电影重新配音成粤语或者玉林话。在放映前,卢盛贵要给群众讲电影的“中心思想”,放映中途,有时还要给群众解释电影的内容。每逢得知有电影看,群众早早就来到操场、地坪,用砖头、凳子定位置,路远的群众点着火把赶路,整个村庄都会沸腾,比过年还要热闹。露天电影放映的时候,银幕两边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有时有几千人。
爬山涉水放电影
青春岁月难忘记
放映队来了,很多群众就会围着他们问长问短,帮忙挂银幕、搬设备。电影散场后,公社、大队还会给电影队安排宵夜,白天则是电影队向群众借锅煮饭,有时有热心的干部请到食堂或者家里吃饭,夜晚借宿在大队或公社。“有一回,我们到一个叫做太平大队的地方放电影,那儿的队长听说是电影队来,以为我们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准备了2大桶茶给我们,洗澡都够了,其实我们只有6个人。”卢盛贵说。
天天都要下乡放电影,风吹雨淋日头晒是家常便饭,在山里还遇到过山洪暴发。但卢盛贵并不觉得辛苦,以能为群众放电影为荣。后来他还被抽掉到湖北、柳州等地的修路工地放电影,鼓舞修路工人的士气,也去过大容山、六万山等水利工地放映过。天天和电影打交道,很多电影的台词和主题歌他现在还记得。
卢盛贵积极创新,延长了发电机喷油嘴的寿命,他也因此获奖。放映7年后,他调到了其他单位,1997年从玉林百货公司退休回到农村,陪着老伴种禾种菜,生活平淡无忧。回忆起五六十年前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为乡亲们带去精神粮食,他仍旧倍感骄傲。
(记者刘赛)
新闻推荐
玉林科技型企业逐渐增加,图为被列入广西科技创新孵化企业——广西凯纵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检查该公司生产的具有知...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