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刻刀做茶泡 她理解了父亲的坚持

玉林晚报 2018-06-15 06:53 大字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父女俩向市民展示茶泡制作父女共研茶泡■编者按

父爱如山永久传承

从学生年代开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就深深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其细节描写感动了几代人。原来父爱竟是如此的吗?不显山不露水,却稳重如山,柔软似水。

是的,真正的父爱,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默默地,把生存的力量、向上的力量传递给孩子;真正的父爱,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珠,它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因为有信念指引而选择正确的道路。

父爱,离不开的是传承。子女对于父辈的传承,可能体现在相貌上,可能在性格中,当然也可能在事业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子(女)承父业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有着悠久历史的玉林,一些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都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多都是家族式的,需要父辈的传授,再由新一代去发扬光大。

在父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家庭,听听他们讲述父辈和新一代“传人”之间的故事。

茶泡是玉林民间的一种奇趣传统特产,始于宋代,兴于清代。制作茶泡,一般用冬瓜(也有用木瓜)切片后镂空雕刻上喜庆的字词、成语或花草虫鱼,再用白汤浸泡后晒干,成为旧时嫁女招呼亲友的“新人茶”,男方也会以同样规格的茶泡回赠女方的送嫁人。逢年过节,茶泡也是款待宾朋、孝敬长者的特别礼物。在玉州区城西街道新定村,年近八旬的李世俊是茶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年轻时,他做的茶泡倍受欢迎

近日,李世俊的女儿李喜燕骑着电动车从玉林城区回到娘家新定村,她有一些茶泡制作工艺的问题要向父亲请教。见到女儿,李世俊很高兴,是茶泡,给父女两人架上了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几天前的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他和女儿还应邀到市博物馆为市民表演雕刻茶泡的过程。

尽管李世俊已把茶泡的故事对女儿说过无数次,但再次说起时依旧兴致盎然:“我10岁的时候,就跟你奶奶学习做茶泡了。当时,每逢嫁娶和过年过节,茶泡都是很多家境殷实的玉林人家必不可少的一道礼仪茶点。”

制作茶泡要用成熟的冬瓜去皮切片,然后用几十种不同的刀具精心刻画,经过漂煮、加糖油、晒干后方可制成。李世俊心灵手巧,年轻时做出的茶泡小巧玲珑,上面镂空的图案或者文字巧妙地连接着,让人爱不释手。

在外打工,她忘不了父亲做的茶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白糖稀缺、冬瓜减产,茶泡在玉林难寻踪影。改革开放后,李世俊又重新拿起了刻刀做茶泡,而此时很多玉林年轻人已不知道茶泡为何物了。

嫁娶和过节不再流行使用茶泡后,李世俊做的茶泡只在小范围亲友圈中使用。他曾把茶泡拿到广州交易会上展示,可惜都没有收获。“喝茶泡的习俗主要流行在旧时玉林一带,广东地区也有小部分人喜欢,因此它的销路不会太广。”李世俊说,由于看不到发展前景,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做茶泡。

李喜燕虽然从小看奶奶和父亲做茶泡,也曾对做茶泡产生过兴趣,但她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想过要从父亲手里传承做茶泡的手艺。近些年来,她在外求学打工,是茶泡让她牵挂着家乡,父亲在桌子前弯腰专注拿着刻刀的身影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父亲经常对我唠叨,说如果我和弟弟不学习做茶泡,以后这门手艺就会在我们家里失传。”李喜燕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到了深深的遗憾,于是,几年前,而立之年的她便从父亲手里接过刻刀,把茶泡这一门手艺传承了下来。

李喜燕跟着父亲学习选冬瓜、刻茶泡,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有时还会划伤手指,但看到父亲眼神流露出技艺后继有人的欣慰,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很快,她出师了。

为传承茶泡技艺,他们积极宣传推广

2012年,李喜燕的弟弟结婚,在婚礼捧茶的环节,新人给每位客人都奉上了茶泡,令客人们惊喜不已。这些茶泡,正是李喜燕和父亲李世俊亲手做的。李世俊看到客人一边品尝一边夸奖“味道很好”,眼里更是增添了一份喜悦。看到父亲兴高采烈的样子,李喜燕觉得她学习做茶泡所付出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2010年,李世俊被评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林茶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他又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林茶泡的传承人。为了宣传推广玉林茶泡,李世俊到学校、社区、电视台、博物馆等表演茶泡工艺。每一次,都是李喜燕送父亲前往。看着父亲在群众的围观下面带浅浅的微笑轻挥刻刀的样子,她总是为父亲几十年来的坚持感到自豪。

新闻推荐

卫计系统230多人集中“充电”

本报讯(记者钟丹丹)6月14日,由自治区卫计委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玉林市卫计委承办的2018年广西卫生计生系统宣传信息员业务培...

玉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玉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