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匠人之艺 耕先人之慧

玉林日报 2018-05-20 11:54 大字

古籍,是历史的“记载者”,文化的“传承人”。历经岁月沧桑,病害等犹给古籍套上了枷锁。要让古籍重新解锁,古籍修复师正是这里面的解锁人。

近日,记者在玉林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办公室的藏书间看到,一台空调常年恒温开放,用特殊木材香樟树打造的藏书柜里典藏有2700余册古籍文献和字画。这些因虫蛀、鼠啃、酸化、撕裂等损害导致伤痕累累的古籍不对外开放借阅,而是静待馆里的“医生”把它们放上“手术台”,给它们进行“手术”修复。

“古籍修复师不是热门的工作。”从2009年开始,梁春霞便开始在玉林市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据梁春霞介绍,因为专业和工作性质的原因,目前全国范围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才比较稀缺,也就千人左右,玉林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办公室除梁春霞外,还有杜晓容、何兵两位古籍修复师。

打开典藏古籍的柜子,检查古籍的存放情况,为古籍清洁除尘积,是梁春霞和同事每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酸化的书页要进行除酸处理、粘连的要进行蒸煮揭页、脆化的要先湿润软化……而修复中最难的就是拼凑碎片,最小的碎片不到一厘米,要找到原来的位置实在困难。

在梁春霞的修复台上,摆满了浆糊、毛笔、板刷、锤子等工具。“浆糊不是从外面采购回来的,都是由我们自己特制的。”修复台面是一张透着日光灯的长方形平面补光台,把泛黄的古纸片背面放在补光台上,便能清晰看见密密麻麻的虫洞。

梁春霞右手拿着毛笔轻轻沾了沾浆糊刷在虫洞上,再把左手拿着的补纸按下一块,把虫洞补上。“多的几页,少的一页也补不完。”虫洞是古籍常见“病”,修补密密麻麻的虫洞可以说是古籍修复师最常做的工作之一。完成虫洞修补后,还要用镊子一一剔除多余的毛边和残边,力求古纸与补纸完美贴合。据梁春霞介绍,虫洞少的古籍页面,一天可以修补几页,虫洞多的,一天可能连一页也修补不了。

“从事古籍修复只有热爱才能坚持,更要倾注耐心和细心。”多年的古籍修复经验,梁春霞有着自己的体会。“做古籍修复工作,性子要恬淡沉稳,修复的是古籍,更是心境。”古籍历经拍照留档、拆页、编码后放上补光台,修复工作才真正开始。一页页地刷浆、补纸、去毛边、压平、装订成册、压实……再归档于存书柜,一套书整套工序下来就是大半年。单单人工用大理石压实一本书,便需要一个多月。柜子里面的古籍一个月只有一两本可以从里面“走”出来。

据了解,玉林市图书馆的古籍大部分来自建馆之初的典藏,少部分来自捐赠和民间古籍普查时购买。馆藏古籍汇集了经、史、子、集四大类,“年龄最大”的是明代的毛晋刻本。“一个人一年只能修复1本到6本古籍,我们三个人到退休也不可能修补完。”梁春霞说,玉林市图书馆的2700余册古籍中有近三分之二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需要修复,工作量是巨大的。

“很有成就感,干这个活值得。那么破烂的一本书能够修复如新,自己都感到很开心。”梁春霞自豪地说。特别是在修复到古籍孤本的时候,梁春霞更会格外地小心翼翼,工作中不敢出现任何差错。“这些古籍承载的古文化,经我们修复师来还原和传承,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是非常大的。”梁春霞轻轻翻阅着图书普查出来的疑似孤本、由明代医生钟远洋撰写的《伤寒括要》,似乎打开了历史那尘封的大门。

新闻推荐

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明莅玉调研 加强沟通交流共商合作发展

本报讯(记者陈明兰)5月17日至18日,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明一行来到玉林,就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市委书记、...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