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持问题导向 深化“放管服”改革

榆林日报 2018-02-09 09:44 大字

温建刚

近年来,中、省、市各级高度关注民生,对民政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民政工作赋予了新的任务,社会各界对民政工作更是充满了新的期待。当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我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相适应,阻碍跨越发展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榆林市民政工作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正确认识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市民政工作要结合实际,找准制约民政发展的突出问题:

观念陈旧的问题。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下形势的要求,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因此,要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拿出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敢担责任的气魄与勇气,用新视点来研究对策,用新举措来解决问题,不断拓宽民政事业的发展途径,推动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基层能力不足的问题。榆林市目前普遍存在基层民政人员和经费不足,乡镇民政干部人手少且身兼数职,“缺人干事、缺钱办事”现象。个别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思想守旧,不学习政策,不钻研业务,习惯于就工作谈工作,站位不高,作风、能力、效率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匹配,为官不为、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工作手段滞后的问题。习惯于用传统手段推动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虽然建立了婚姻、救助、社区等多个信息平台,但没有实现互融互通。如“互联网+社区”“互联网+养老”模式只在个别地方和个别领域进行了尝试,没有全面推开。

精细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尚未建立,保障对象还不够精准,因错保、漏保引发的信访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养老体系还不健全,很多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地,养老事业发展的合力还没有形成,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单一、力量薄弱、服务简单,医养融合度不高等;社区服务功能单一,纵深发展不够,“社区+”的放射性功能效应没有发挥;民政机构管理粗放,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列而少支或列而不支等。

不断提升民政工作水平

我们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发力,奋力追赶超越,努力实现民政工作“六个提升”:

提升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建立居民家庭经济信息核对平台,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窗,为困难群众实现“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提供便利。继续推进兜底脱贫工作,精准确定保障对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低保动态管理,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一步完善救灾预警、应急响应、灾害评估等机制,加快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建设,规范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受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力争全年通过购置、置换、合作、合资等方式建设楼宇托养所和日间照料中心20个。加强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和县级福利中心的建设,做强机构品质,力争年内新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所,农村幸福院150所,新增养老床位1600张以上。大力发展“智慧养老”,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解决老年人基本卫生服务、日间照料的同时,提高健康、文化、体育、法律援助等更多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

提升双拥优抚安置水平。深化双拥创建,扎实做好建军9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营造双拥共建浓厚氛围。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的住房难、医疗难、生活难问题。妥善解决安置遗留问题,切实加强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力争年内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挥其在养老服务、扶贫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减负行动”和社区民主协商,在社区“去行政化”的过程中,使其兼具养老、留守儿童关爱、家庭暴力庇护、城市灾害应急等多项功能。

提升民政行风建设水平。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和“正风肃纪固本清源”干部作风整治专项行动、“百姓问政”等活动,彻底改变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思想发动慢、工作节奏慢、推进落实慢的现象,从而达到解思想、更观念、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的目标。

(作者系榆林市民政局局长)

新闻推荐

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剑来榆调研慰问时指出把关爱职工落在实处

本报记者满孝永见习记者李志东报道2月6日,省总工会副主席张剑一行来榆,就榆林市民营企业整体发展及企业工会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全国劳动模范及企业困难职工送去慰问金和新春祝福。市人大常委会副...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