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林州城之南墟忆昔
南墟砂土大道如今商铺林立,繁华依旧"国际戏院"旧址上建成高楼大厦从"曾屋巷"里的斑驳墙体依稀可见昔日辉煌新招牌、旧房子,共同见证南墟繁华"南墟里"牌坊背后,小巷深深深几许去年3月初,本报与市旅发委联手启动了“一路向海——探访玉林海丝路”大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组足迹顺着绣江、北流河由北往南一路向海,查史料、访专家、寻文物、探遗迹,用一篇篇纪实报道逐步勾绘出昔日辉煌的“玉林海丝路”轮廓。该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断有读者来电来信给我们提供关于“玉林海丝路”的相关线索和建议,特别是在《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城说玉林》《南桥:“海丝路”上延续千年的“清明上河图”》两篇报道见报后,很多玉林人都深表兴趣并纷纷热议,一些年事已高的读者甚至在夜里挑灯奋笔疾书,逐字逐句写下尘封在记忆中的老玉林的点点滴滴,还原往昔“岭南都会”的盛况。另外还有很多令我们感动的故事,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正是读者的支持,让我们继续“一路向海——探访玉林海丝路”的步伐更加坚定。在众多热心读者来稿中,我们选录退休教师谢荣方的《鬱林州城之南墟忆昔》,同时也欢迎和期盼更多读者积极参与,谈谈您所知道的“玉林海丝路”,与我们一同探讨玉林历史文化、深挖玉林文化底蕴、巩固玉林文化自信。期待您的来电来信。联系电话:0775-2802205;来信地址:玉林市人民中路79号玉林晚报“海丝路”采访组。
鬱林南墟在州城南熏门南面至现玉林照相馆附近,东起现玉林人民公园西门,西接现南门口、“曾屋巷”、新地一带。当时南门前是一块湿地,池塘较多,厡石湴塘(现公园塘)自东向西有一条小河绕城门而过,流向城壕塘(1980年已填平建成民房)作为护城河。城门前河段在拆城墙后已逐步填平,并修建了一条宽10多米的砂土大道,往南百米后拐向东,通至现玉林照相馆前三岔路口。当时此处隔有池塘与农田,距南流江北岸尚有近300米。南墟自州城建起成墟市至1954年撤离,有956年历史,本文只能粗略讲述拆城墙后的南墟情况。
按传统天干地支纪日法,南墟的墟期为“三目一墟”,定“子、卯、午、酉”日为墟日,周而复始至今未变。南墟日实则为鬱林城区的墟期,如1954年后,墟场移至东墟建成大市场,其墟期仍为“子、卯、午、酉”日。现大市场廊寮已摆成固定摊位,天天是墟,唯独大市场附近体育路一条小巷内自发形成的二手旧货交易点仍按原定墟期成墟,只有墟日才有货物上市交易。
南墟商铺鳞次栉比
当年,鬱林州城的城门东面是拆墙留下的城脚跟大道(现内环东路),直通东门。紧挨路口起点,坐东向西有一家“国际戏院”(现已改建为大世界住宅区),是用拆城墙后的城砖于1942年建成的。
紧靠“国际戏院”的是南墟砂土大道,东边是几间商铺,当时闻名全城的杂货店“巨安”就在其中。沿着这条路往下是几间商铺、旅业店,路稍左弯处是一巷口,入内是糖行,是墟日黄糖交易地。巷内北面有一池塘,池塘北岸、西岸是“国际戏院”南侧与街铺背后;东面是陈姓住户、有竹木果树;南面有一住户,户前至塘边的一长块空地便是糖行摆摊交易处。空地尽头有一土地庙,内存放有一台双臂摇压人力消防车。
过了糖行,临街东边一片都是商铺,其中较大铺面是陈氏“庆昌”的旧铺面与用拆城墙的城砖建的商住两用建筑。紧挨着一块凹形空地,有以鬱林美食云吞为业的冯家住所。冯家左侧有一条小路通往东明村,路口南侧是陈家开设的磨面坊,内有两架磨面的大面磨,平时用两匹马各拉一磨,面粉经几次风柜筛选后,便可加工成面条。天气好的时候,面坊内空地上便用架子晾晒着一排排的面条……过了面坊向东去,就是两边有池塘的小路(现玉林人民公园西出口路间已砌有一条石桥直通烈士纪念碑),池塘东边是石家住地。过了这条小路,砂土大道旁是几间商住铺面,尽头是一家潘姓经营的牛皮加工场(现玉林照相馆处),每天把牛皮铺开,钉在一个木筐架子上,再涂上一层防腐剂,任由风吹日晒,直到干硬,数张架子摆于门前空地,路过时而能闻到随风吹来的腐肉腥臊味。在砂土大道尽头的拐弯处,是通往东明小学的村道;往南是池塘与水田,距南流江北岸(现南江桥)有300多米。
从此往西南拐回,在牛皮加工场对面,有一条沿池塘边(围有旧城墙)的小道通往新地,路口有一间向南的高大门房屋;现留下在城站路边的陈氏“大夫第”还在此池塘边,隔塘相望;小道路口与大道交会处有一水井,据传在挖此井时,在井下抓到一条1尺2长的白鳝,因而井深到此为止。由这口井起,往西北30米的路旁,有3行廊寮(旧时墟市的交易设施),墟日用于摆卖猪花,俗称“猪行头”,逢年过节此处亦摆卖时令民俗物品,如正月初四后大小花灯就在此摆卖;猪行北面是向西通往上园、新地的小道;在小道入口面南的几间铺面中,有谢姓的猪花专业户常住。此路口隔大道,正对经面坊通向东明的小道。
“南墟肚”是墟期最热闹的地方
在南墟砂土大道往南门走,左边几间店面后有一间推笼门的曾姓大户;接着是连接3间铺面宽的廊寮,其天面瓦顶连接铺面斜向路边10米深,内部空间是孵化小鸭的交易地,俗称“鸭行”。内3间铺面叫“萃祥华”,是以接待走广州湾(湛江市)的担货行商(有推独轮车或肩挑货担的)以及孵化小鸭的行商为主的客栈。平时,此地是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大家在此下棋、“倾大圣”,还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物品摆卖,或龙眼成熟季节时的果实剥皮摘核取肉加工等;织布户拉纱牵机也都在此进行,真是一廊多用(此地隔路对面是“庆昌”新屋)。
过了鸭行廊寮,路面分岔。沿大道边有几户商铺,当头一间是人称大伯公经营的食杂店,店矮而小,住房与店面合于一室。大伯公是孤寡老人,与人为善。店铺尽头是通入西南的另一块墟场用地,当头是一间熟食店,玉林牛巴是主菜味。另一分岔则是“曾屋巷”起点,首户是一家曾姓肉蛋牛巴世家;接着是陈姓“合成昌”店铺的家庭住所,一连有几个门户;紧挨着的是覃姓住户,在城内经营杂货、陶瓷生意;往下是陈姓经营咸鱼海味的“永和”铺面;再往下就是横经此地,南往上园、新地的“曾屋巷”;“永和”侧面对巷口是面向北的几间铺面,首间是“荣安”等铺面,路面是用石板铺设、留有车痕的石板古通道;拐弯后有一家陈氏中医诊所,旁边是一条小石桥,成了一个三岔路口。过石桥往西北经陈氏家庙后,通往南街直到南桥码头的石板古通道;不过石桥,往北20米,则与南墟砂土大道连接。
由此通道往回拐,也即这块墟场的北面,与“曾屋巷”形成了一个“T”字形,巷口正对第一间铺面是陈姓的“显记”杂货店;往东接着是谢姓的“怡安”咸鱼、杂货店;过两间铺面后,是覃姓住户;巷口与砂土大道交接处是一间面食店。“T”字形往西是“昆安”、盘姓住户等,此处拐弯后接石桥三岔路。
在以上范围空间建有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廊寮,墟期摆卖咸鱼、海鲜、盐及粮油加工品等。此处曾叫“咸鱼巷”“糠行”,亦称“南墟肚”,是墟期最热闹的地方。此地是古“海上丝绸之路”在鬱林城的终点站。
晒龙眼、织土布,南墟人经商有道
南墟是当时鬱林生产元肉的重要基地,每年龙眼成熟期,巷内数家业主便大量收购龙眼。在加工元肉的大好时节,他们召集附近街坊邻里,每天早上4时起,把龙眼果分装每人一篮,4人围着一疏孔簸箕,点着火水灯照明,把龙眼果一颗颗剥皮去核,把元肉整整齐齐地一圈圈放在簸箕上。每装满一簸箕即由业主派人收集,放入用泥砖砌成的烤炉内烤热(七分熟),然后摆出露天的架棚或屋顶,等候太阳出来暴晒。这是一道重要工序,必须把收购到的龙眼全部在天亮前加工完成上架。午后,元肉基本干爽,随即把簸箕收下,把元肉一颗颗翻过来,再晒到太阳下山,即可把元肉收集出成品。天气好的时候,各业主根据各自的能力,一般一天能收成20公斤左右的成品元肉。
另外,南墟大部分居民还在家中安装了木质织布机,他们自行采购原料织成土布出售。南墟土布在鬱林享有盛誉。
拐出“南墟肚”,便是南墟砂土大道的西南边商铺,有中药店、打铁铺、客栈、理发店、粮店、柴店、熟食店、肉店、杂货店、土布店、成衣店、油漆店、镬头店等。平时早晚集市都集中于砂土大道北,靠近护城河南面一带。每到墟日,整条南墟砂土大道人群熙来攘往,宛如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
新闻推荐
任何合理的城市规划必然是区域规划,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这样的话。近几年来,玉林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全力加快区域性大城市建设,注重每个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让市民更有归属感。城市建设步...
玉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玉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