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合成气制芳烃是煤化工重要方向——访长江学者魏飞

榆林日报 2017-11-18 12:42 大字

本报记者杨晓慧刘予涵

魏飞,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汤森路透2016年材料领域国内45位高被引科学家之一,也是Elsevier(爱思唯尔)化工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气固多相反应及纳米材料制备,清洁能源化工工艺及其工程化。承担“973”“863”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研究项目十余项。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0余篇,引用2.9万余次。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教育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3次。

记者:请您简单分析我国煤制甲醇再制烯烃芳烃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发展煤芳烃技术开发的意义与必要性是什么?

魏飞:传统芳烃制造97%以上来源依赖于石油原料,随着石油资源越来越短缺,芳烃发展也因此受到制约。针对我国“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现状,“深度融合”使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生产高端石油化工产品成为现实。煤制芳烃是我国全面突破新型煤化工技术的最后一个大堡垒,使我国实现以煤为原料,生产全产业链石油化工产品。

在新型煤化工产业链上,我国拥有全部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30%以上的有机化工产品由芳烃制取。2016中国纺织聚酯产量4500万吨,占世界75%,需要芳烃(PX)2070万吨。高端石化产品、工程塑料(芳纶、PPT、光伏用PET膜等)也多以芳烃为基础原料,未来需求增长可期。同时,聚酯可带动下游化纤、工程塑料、汽车元件等行业发展,产业带动效应为8倍,百万吨芳烃项目可实现产值24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达1300亿元以上产出。

记者:在您的报告中提到,合成气制芳烃是未来发展方向,在当前发展现状及趋势下,合成气制芳烃有什么优势?

魏飞:合成气制芳烃可获得83%芳烃,是未来煤制化学品的重要方向。不仅保证了系统操作稳定性和产品收率,实现循环水消耗仅为相似装置的1/5,而且工艺过程本质环保性,总体处于同类技术的国际领先水平。合成气制芳烃使得上下游一体化,原料、产品之间形成了产业链,体现了循环经济效应。同时技术集成优势明显,能源转化效率为43.86%,耗水约8吨/吨PX。资源合理利用,副产干气增产甲醇,工艺水处理后作为循环水补水。

记者: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合成气制芳烃的关键技术突破在哪里?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魏飞:榆林煤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先天的优势。尤其是一些大的企业,技术堪称一流,例如华电榆林百万吨煤经甲醇制芳烃工业化示范项目等。我认为,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合成气制芳烃的关键技术突破在于打破如今制品单一、低端等困境,提升质量和效益,让煤制化学品闭合起来,形成全产业链。而且榆林煤化工产业想要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关键在于提升中小煤炭化工企业的产能,这就需要政策、技术等作为支撑。我建议,榆林还是应重视引进行业尖端人才,硕士、博士,尤其是拥有技术的专业人才及企业家等,同时,走出去多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前景等。通过向高端化、精细化的转型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因执纪审查不力榆阳4乡镇纪委书记被约谈

本报通讯员段彦飞高雅琦报道近日,榆阳区纪委对执纪审查不力的镇川镇、金鸡滩镇、牛家梁镇、上郡路街道纪(工)委书记集体约谈。约谈紧盯执纪审查问题关键,主要针对履行监督责任不够有力,查处违反中央八...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