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十年代:吮指难忘忘月饼香 幸福就在分享里

玉林晚报 2017-10-02 09:54 大字

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在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社会在快速变迁,不同年代的人,对中秋节有不同的记忆。在佳节将临之际,记者采访了玉林老、中、青数名市民,探寻几代人的中秋记忆,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不变的情感。

与“50后”“60后”不同,“70后”聊到中秋节,月饼成了他们的“共同回忆”,对不能“独享”一个月饼的他们来说,分到拇指大小的月饼已不仅仅是记忆中难得的美味,更是儿时纯粹的快乐生活烙印。

领到月饼舔手指

儿时幸福很简单

“我家在镇上的企业,那是改革开放前特有的集体企业。”聊到自己的中秋记忆,40多岁的周先生眼前似乎浮现起儿时的情景,脸上满是笑意:那时候过中秋节,厂里会给工人发豉油膏、腐竹和一筒五仁叉烧月饼。我们老早就等着、盼着过中秋节,可以代表父母去厂里领月饼。

那会儿住在镇的南面,厂在镇的北面。每到厂里发月饼时,小周就和大院里的十几个孩子一起结伴去。走过一条条田埂、穿过一片片稻田,一群小孩你追我赶,兴奋地朝1000多米外的厂里跑去。

周先生至今仍记得,手里捧着那筒月饼时的幸福和快乐。“领到月饼我们肯定还不敢马上拆吃,但又想吃怎么办?”周先生乐呵呵地说,那时的月饼外包装是一层纸,月饼油渗透出来,他们摸摸那层油纸,又舔舔手指头。“一帮小孩去领月饼,回来的路上,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月饼,憧憬着吃月饼那一刻。”多年过去了,那一路的幸福仍刻在周先生心里。

一筒月饼过个中秋节,“70后”的兄弟姐妹又多,饼少人多,兄妹便一起分吃一个月饼,“最小的得多点”也成了分饼规则。“我有4个兄弟姐妹,每次分一个月饼,每人分得一块像拇指大小的,我弟就会得两块。”周先生笑着说,弟弟又是个“得了便宜还要卖乖”的人,每次看着兄姐的月饼吃完了,他就拿着自己剩下的那块在他们面前显摆。

晚上等弟弟入睡后,周先生和大哥马上爬起来,将弟弟“珍藏”在口袋里的小块月饼拿出来分吃了。“偷”吃弟弟月饼的往事,现在还成为他们兄弟几个共同的甜蜜回忆。

把月饼藏在米缸里

藏到发霉才舍得吃

和周先生一样,“70后”覃先生的中秋记忆也和月饼有关,他也试过摸摸包装月饼的油纸,然后舔舔手指,“叉烧月饼油多,有的小孩家里穷,看到别人扔出来的月饼包装纸还拿起来舔。”

覃先生有5个兄弟姐妹,每年中秋节都是由父母“主持”,把一个叉烧月饼割成8小块,然后分给围在一旁的子女。“我是家里最小的,所以就最得宠。分成8块的月饼一家人吃,多出的那一小块都是给我。”对于那时候的孩子来说,月饼实在太好吃了,好吃到覃先生不舍得一次吃完,而是选择吃一块、留一块。

有一年,剩下的那块月饼,小覃把它藏在米缸里,藏了2个多星期,他拿出来时才发现月饼发霉了。小覃没舍得扔,用手擦擦后把它吃完了。

大伙“有吃同享”

日子过得很快乐

“虽然那时候物质匮乏,但并不觉得苦,过中秋节还很快乐,因为有一大群邻居。”在福绵一大杂院里长大的覃先生仍清晰地记得,那时过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搬张桌子出来,大伙聚在一起供月亮,有的人家买不起月饼,桌上就摆些自己种的花生、芋头,“那时候过中秋节,芋头比月饼多,把芋头切成几块就拿出来供月亮”,还有自己做的糕点,一帮小孩围着桌子跑,可以随意地拿桌子上的东西吃。

1984年,覃先生在福绵成均上初中。“到中秋节了,我说要回家吃月饼,有些同学听到很惊讶,他们都没吃过月饼。”当时,覃先生每星期的菜钱是1元。“我吃了几天的白米饭,把钱省下来,买了一筒月饼,全班20多个男同学分着吃。有的同学家在农村,从家里拿米换发糕也是大伙一起吃。”覃先生说,那时候大伙“有吃同享”,东西虽然不多,但快乐来得真实而简单。

(记者庞献)

新闻推荐

二十名选手会师总决赛上演才艺终极PK “五彩玉林”十大旅游大使出炉

本报讯(记者黄剑红)9月29日晚,2017-YLTV“五彩玉林·旅游大使”才艺大赛在江南公园举行总决赛,经过前段时间初赛、半决赛的角逐,20名选手会师总决赛舞台,上演终极PK。当晚进入总决赛的分别有成年组10人...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